第624期【齐悦读—线上共读—透视新科技】“齐悦读”[线上共读]《氢能源离我们有多远?》
(通讯员 邓辉)
讲座题目:透视新科技——氢能源离我们有多远?
主 持 人:胜 春
做客嘉宾:李 灿,中国科学院院士。
毛宗强,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授。
讲座时间:2024年12月23日~12月29日
(备注:讲座视频可循环播放)
透视新科技——氢能源离我们有多远?
讲座内容:
各位好,欢迎收看我们今天的《透视新科技》节目!我是主持人胜春。最近很多人关注氢能源这个话题,当说到氢能源的时候,人们会想到它百般的好,可是为什么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很少见到它的应用呢?那氢能源到底离我们有多远?我们通过短片来进入今天的节目。人类对氢能的利用早已开始,早在1807年,瑞士人就制造了使用氢气内燃机的汽车。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氢能应用到航天领域。我国的长征2号、3号运载火箭上,都使用了液氢作为燃料,与传统的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相比,氢能清洁、高效,存储量巨大,但是作为一种一直被看好的清洁能源,氢能源却始终没有得到更广泛的利用,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氢能源的发展?氢能源离我们还有多远?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今天请来的两位嘉宾,一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另一位是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的教授毛宗强。这些年我们也不断听到氢能源,但是为什么在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当中,却很少见到氢能源的应用?
根本的原因就是氢它的成本还是比较高,如果在航天里面使用,或者在特殊行业使用的时候,不在乎它的价格问题,它用的量不多,作为老百姓来使用它的话,不那么简单。因为这个是技术上的问题,再一个是成本的问题,让老百姓来用一定是让老百姓接受这个价格。实际上氢的应用很早,甚至比电还早,实际上在电发明之前,城市里的路灯靠什么?靠煤气、煤炭制造的气,这个煤气的成分就50%多是氢气,氢气是主要成分。没把它叫成氢气灯?对,所以实际上是大家没在意,为什么没发展起来?后来其他的能源就是煤,天然气、石油起来了,代替了这个煤炭。这样的话,你氢发展就晚了一点,晚的主要原因两条,一条是它的成本,刚才李老师已经讲了成本会高一点。第二个就是缺乏基础设施,你像做柴油汽油这个车已经有了,加油站也有了,所以大家在有了以后就方便,就可以用它,你要做这个氢的交通燃料的时候,你还要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得跟上去,所以这一些都是制约了它的发展。所以在这样一个如此难度系数的背景下,那为什么还有专家会说二十一世纪将会是氢能的世纪?氢能源跟我们那些传统能源比较起来,它的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方面是氢能源,它将来是生成水。绿色低碳就是将来发展的方向,除了它的清洁,它的无污染之外,实际上它的能量密度是很高的,天然气、石油、煤这些能量(密度)都不及它。它是这些能源的多少倍,这是它的第二个优点。第三个,氢的(存储)量是巨大的,你要划条线,从地球到太阳,那么太阳就充满了氢,太阳给我们光明都是来自于氢的聚变反应,可以讲氢是给了整个宇宙,至少太阳系吧,这个能源的来源。另外在地球上的你看海洋水这么大的量,那就是H2O,就是氢的含量很高。从原料的资源来讲,氢能量是非常非常丰富的,取之不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它用完了以后,释放出的还是水,又回去了。氢不存在危险性吗?安全的问题吗?氢能源也有安全问题,凡是能源都有安全问题。因为它集聚了能量嘛,但是氢有个好处,假设万一发生安全事故,它发生完以后就生成了水,不会生成次安全的问题。我们说氢的制取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到底它难在哪儿呢?
这主要因为氢的特点决定的,地球上本来没有游离态的氢,就没有现成的氢气,都是要分解带氢的化合物,比如水,比如硫化氢等等。你要把它拿出来,提取出来就比较困难。水,大家很熟悉,但是水是非常稳定的。你看海洋里面有这么多水,它一直在那里存在,就说明它非常稳定,因为它稳定,把氢要拿出来就很困难,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就是注入很高的能量。才把这个水分子化学键打断,把氢气拿出来,但是因为它的这个氢氧键很难打断,所以这么多年来一直进展得很慢。你要打破这个你就需要很多的能量,比如说电解水(制氢),你要得到一立方米氢气,你差不多消耗4.5度(千瓦时)电,这基本上都这样的。这个成本就太高了。氢能源它的储存和运输方面,这个难题出现在哪里?氢子元素周期表第一个元素,原子量是1,它非常轻,一粒方米的氢气也才几克重,所以它这种情况下你要是把它储运,它的重量能量密度很高,但是它的体积能量密度很低,要把它储运走就效率比较低。就稍有不慎,它就飞起来了,就像小孩子玩那个氢气球。对。所以你要运输它,储存它,就要高压把它压到一个小的空间里面来,即便是高压的钢瓶,我们一般家庭或者实验室用那个钢瓶压几百公斤,那一瓶也(就)装了几十克氢,一公斤都没有,所以你要用几十公斤,上多少吨的氢来运输储存就不得了,这个需要的压力需要的体积就大得不得了。
实际上还有其他的办法,比如说冷冻,你把它降温,降到负的零下253(摄氏)度,那么氢就可能会变成像水一样的液体,我们叫液氢。那么它的密度就增加了800倍,就是一六方米的液氢,如果放成全部是气体,就变成800立方米,就这个意思,所以这也是储存储运的一个方法。如果大规模需要,可以用管道来输送,这是最便宜的。以前氢在全世界都不是主要能源,它作为能源来用是最近的事情,以前都是作为化工原料产品之类的,所以在全世界来讲氢气的管道不是太多,只有几千公里,大概五千公里左右,全世界。氢能源利用起来,这个难题体现在哪些方面?在应用方面实际上两个方向,一个就是烧,就是热化学。一个就是电化学,燃料电池,这个烧其实也很有讲究,氢完全可以替代天然气去烧起来开动汽车,但是它的问题是什么问题?主要是在内燃机过程中,它一个功率会损耗比较大,关键是在这个内燃机烧的过程中,因为用到空气进去,那么空气中的氮和空气中的氧,在那么高温的情况下就会生成氮氧化物,氮氧化物也是一种温室气体,所以这个也不是零排放,而燃料电池做出来以后,因为燃料电池工作温度,只有80(摄氏)度。在80(摄氏)度情况下空气进去,那里面空气里的氮和氧,不会化合成氮氧化物,所以它是没有排放的,叫零排放。氢既好,但是又难用,我们通过短片去了解一下。
氢作为能源,除了清洁、存储量大,还有能量密度高、易燃烧、燃烧速度快等优势,而且氢能的形态也很多样。除了有气体氢和液氢,它还可以形成固态的金属氢化物,这就决定了氢能可以适应不同的储运方式,也有广泛的应用场景。氢作为能源优势突出,但是氢元素的一些特质,比如原子又轻、又小、又活泼,也决定了想利用它技术难度很大,成本也会很高。那目前新能源领域我们取得了哪些技术成果?现在人类从化石资源里面来获取氢,这个技术已经是算是成熟的,是可以的,只是说现在要从水里面,最理想的是从水里面拿氢,水这么多是吧,现在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用这种光、太阳能直接来把水里面的氢给拿出来,现在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就是如果我们的氢,来自于化石资源,因为它要排二氧化碳,就把它叫为灰氢,人们追求是绿氢。氢能的分类是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为什么用颜色来区分它?实际上国际对这个颜色是五彩缤纷的,除了这三种以外,还提出红色的氢,所谓红色的氢就是用核能发电制氢叫红色的氢。我们国家区分灰氢、蓝氢和绿氢,根本的标准就是在制氢过程中是否排放二氧化碳。如果你排放二氧化碳,你又没处理,那就是灰氢了。
虽然是制氢的过程排放了二氧化碳,但是把这部分二氧化碳给它捕捉下来,再储存或者埋到地下去,这就是蓝氢。绿氢是什么?就是从这个没有碳的资源里面,没有碳产生的技术里面来获得氢,氢就是很干净的、绿色的。那目前这个绿氢,它的制备方法,我们做得怎么样?绿氢现在就好几个路子在做,光催化,光电催化,就是希望光、太阳能直接跟催化剂作用,把氢拿出来,那么这个技术是非常理想的一个技术,但是现在目前效率还不足以大规模工业化。瓶颈在哪里?就是它效率还是比较低。效率低。产氢过程很难,是因为水分子稳定,将来理论上成本会很低的,就是光催化,但是很难。我自己的研究,2001年20年前就开始做这个工作。那2001年的时候,全世界光催化的,从太阳能到氢的效率只有百分之零点几,又经过了这么多年以后,涨到1.8%。哦。就是零点几涨了二三十倍吧。这也是很大的进步。很大的进步,最近一个新闻大家关注就是,我们把光电催化,这种原理结合,我们做到4.3%。这水平很高了。一个很大的进步,5%的话就可以大规模地工业化试一下,但是这个还是很(大的)挑战,我们还在不断地努力。水电解制氢实际上也有很大的进步。我们国家的情况是碱性电解水,无论是规模化效率,已经是国际领先的。酸性、中性的这个,现在(在)国际上也是不错的,但是还需要努力,高温氧化物电解水,跟国际上都差不多,还在实验室阶段,到工业上还需要一段路,现在已经能够工业化应用电解水(制氢),每小时上千方(立方米)的这样的规模化,都已经有了这些技术。这个进展就使得我们未来是非常有希望的,用到绿氢。
我们实现了技术上突破,成本自然而然也就降下来了。现在可再生能源里面获取这个氢,两个方面的成本,一方面是电价要降得很低,成本降得很低,它占了80%,还有电解水(制氢的)这个技术本身占20%到30%。所以这个技术要不断地进步,把这部分也压下来,那么电解水的这个光伏、风电的电价也降下来,最后电解水制氢的成本降下来了。我们寄希望于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成本迅速下降,这个也是有希望的,在国际招标中一立方米氢气,一度(千瓦时)电的招标价,现在最低的国际上已经达到一个美分一度(千瓦时)电,中国的最近招标也达到了一毛四(0.14元)一度(千瓦时)电。如果一毛四(0.14元)一度(千瓦时)电的话,实际上你算五度(千瓦时)电,那才七毛钱(0.7元),再加上设备这就一块多钱,就跟化石能源制氢很可能相比,而且还不排放二氧化碳,所以它难度是有,但是它的前景非常乐观。氢能源存储和运输方面在技术上有哪些突破?
一个最简单的想法就拿一种材料,我把氢吸到里面去,像海绵吸水那样的,吸完了以后我把这个材料拿去,到时候我用的时候把它放出来,很多年大家做这样的工作,但是挑战很大,现在商业上大致有个判断,如果这个材料能够吸7%的氢,就重量100公斤能吸7公斤(氢),这个材料就,这个材料就有商业化应用的价值。但现在很少有材料能做到这个程度,所以它的挑战比较大,中国科学家已经在实验室里做到了在一种复合的金属材料里,把氢吸进去,而且吸进的比例比较高,高到(百分之)八点几,超过8%。另外氢不但吸进去,关键还要放出来,以前我们做的一些实验,百分之二点几的时候放的温度很高,放氢要加热,要加到250(摄氏)度,这个他说只要加到90多(摄氏)度,这是实验室已经做到的,所以我希望像这种新型的进展,能够迅速地被证实、产业化。这是一个技术的突破。现在有几种路子,比如说(氢)跟氮气,空气里的氮气形成合成氨,形成氨气,氨里面就有NH,就有17%的这样的储存的量,这是非常好的。到用的时候把氨再分解出来。那么还有一个现在更受关注的就是人们用氢气和二氧化碳,现在不是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把这种有害的温室气体拿回来,跟这个氢气反应生成甲醇,甲醇是液体的,液体的燃料,用的时候把甲醇的氢再放出来,现在这个也是越来越受重视。
那在应用方面会有哪些突破?氢的应用主要是在几个方面,一个是发电,一个供热,一个建筑用氢,一个就是交通用氢这几大块。这几大块里交通用氢占的比例并不是很高,在百分之十几左右。就交通来讲,它不仅仅在陆地上交通,现在在船运,在飞机、无人机都已经好多采用了燃料电池、氢能。那一说到我们在生活当中这个氢能源的应用,很多人更多想的就是交通、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方向,到底是以锂为主,还是以氢为主?锂电的专家说一定是以锂为主的,我不知道氢能源的专家会说什么?锂电池是一种电池,它需要外面的能源,它本身不是一个能源,它是一个储能的东西。氢燃料电池它是个发电的技术,它可以源源不断把电能发出来。根本上它是跟氢燃料电池技术,是完全不同的一个东西,而且它还有一个这么多锂电池怎么来,后处理的问题,如果是处理不慎的话,又造成二次污染,本来要氢燃料电池也好,锂电池也好,是为了这个世界更清洁,结果你用了这个技术以后变得还更脏,环境还更糟糕了,那这个事情就得不偿失了。但氢这个能源它是清洁的,它这一点是最大的优势,所以交通领域,应该是这样一个认识,就是说现在在短距离的小轿车,这个锂离子电池技术还是很不错的。
它跟氢燃料电池有一比,但是在长距离的续航比较长的大卡、重卡这些可能氢燃料电池,氢能是将来能量密度很高,它可能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实际上现在锂离子车,锂离子电池的车是不少的,但是它的问题也不少,一个就是它的能量密度现在已经接近理论密度的话,那么它的跑的续程里程越长,就需要装载的电池越多就越重,这样效率会降低。第二,它的温度效应。大家应该注意到,如果你在深圳比较暖和,问题不大,但是你要到北京,零下十度,零下二十(摄氏)度就启动不起来,充不了电,实际上氢能燃料电池完全没这问题。氢能燃料电池在零下三十(摄氏)度,在外面冻着,不是放在车库里照开,当然稍微慢一点,就是启动时间长一点。就是它的优势。我们老百姓大家最关注的就是在交通里面,开轿车,氢能源车现在路上已经有了,其实氢的应用里,更大的还不在这儿,更大的在现在排放二氧化碳的这些领域里面,石化领域、材料领域,我们合成的各种材料合成的过程里面是要排放二氧化碳的。那如果我们把绿氢再拿回去,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现在还没有大规模产业化,已经做了示范工程,国外已经有这个技术,咱们炼钢的时候排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因为炼钢的时候用这个煤焦去还原,那么现在有想法就是不要用这个煤和焦(炭)去炼钢,而是用绿氢,绿氢进去就生成水出来了,把钢还原出来,所以现在国家也很重视这个东西。如果将来绿氢要用在这个行业,这用的量比交通(里面的)还要大。我们国家氢能源的应用到底怎么样?我们通过短片去了解一下。
中国氢能源的发展早已起步,以交通用氢为例,截止到2020年底,全球有氢能源汽车大约3万多辆,其中中国7000多辆,全球共有加氢站约500座,其中中国128座。中国氢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都居于世界前列,但是对于人口基数大、资源消耗量大的中国来说,这还远远不够。如此清洁、高效的能源,应该在中国得到更好的应用。所以在2019年氢能源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在《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氢能源的广泛应用势在必行。那么,氢能源在中国的发展存在哪些瓶颈呢?目前我们国家氢能源的发展,它的瓶颈又在哪里?缺乏基础设施,比如说现在汽车氢能源的纯氢的这个车,为什么不能迅速地推开,就是因为到处要建加氢站。而建加氢站不仅要投资,而且还要政策管理,束缚因素会很多,土地问题,就比如说加氢站的用地必须是商业用地,那就很贵了,实际上工业用地就可以了。我们想大力发展氢能源汽车的话,那未来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把部分加油站改成加氢站?
这已经做了,在广州一带已经建了四个加油加氢合建站,就这个站又加汽油,又加柴油,又加氢气,这是在未来现有的加油站的基础上改建的,增加的加氢设备,所以你的想法是很对的,这很符合自然的。目前阻碍我们的也就是在基础设施?对,基础设施还没有跟上来,这是第一。第二,就是说国家的标准,国家的这些氢作为这个行业的很多标准也没有完全出来,目前我们国家还把氢列为危化学品。过去因为氢它用的量少,但是它又是高压,一旦是高压的东西他很害怕,就把它列为危化学品,是为了大家安全,现在大规模地要用氢的话,再把它继续列为危化学品,是不合适的,我觉得这个是迟早要放开的。其实我们一直希望氢气能够得到天然气的待遇,天然气本身就是危化品,但是它又作为能源到千家万户,所以大家也接受了,所以有时按能源来处理,就有能源的一套管理办法,就可以促进它氢的发展。
您帮我们来预测一下,未来氢能源真正走进我们百姓生活?我觉得不是特别远,2030年吧。2030年那很快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对。您会觉得这样的估计过于乐观了吗?有一定的道理,其实氢能要说远也很远,要说近也很近,现在已经是离我们很近,已经有了刚才讲的交通领域,市面上已经开始有这个车了,但是说远是什么意思?一些基础设施跟上去,一切配套的制氢、储氢、运氢,跟基础设施跟上去以后,我估计还得十年以上。您觉得十年是一个基础,可能还要更长一点?对。如果按这个程式来推算下去,那氢能源会成为未来的能源的主流?咱们回顾一下,就是从1860年吧从工业革命开始,那个时候全世界能源的总量80%是柴薪,就是柴火,20%是煤炭,那个后来发展到现在,煤炭后来越来越涨,涨到1973年左右,世界能源比重煤炭是上来了,柴薪下来了。柴薪下来是主要有两个理由,一个理由是资源供应不上,第二个它的能量密度也不够,所以煤炭上来了,后来石油又上来了,石油、天然气,所以看到能源的变化过程中是这样的、替代的,可以讲煤炭替代了柴薪,石油、天然气替代了煤炭,所以我们预测下面一个就应该是氢。
您这也是一个预测(方法),按照过去这个能源变化规律。因为它这里面有个规律,什么规律?这里面也可以看到它每一种能源里面氢原子的数目,跟碳原子数目的比例是不断变化的,比如说柴薪跟煤炭,它里面氢原子数跟碳原子数差不多是1:1,就是一个氢原子、一个碳原子,石油就变2:1了,就两个氢、一个碳,到了天然气就四个氢、一个碳。您同意他的推算方法吗?可以这样讲,人类越来越低碳,就是这个氢的量是越来越高了,所以人类是越来越低碳富氢的,这个能源方向发展。中国已经开始走氢能源的路线了,国家已经非常重视这个事情了。就在今年(2021年)发布了两个国家级的示范项目,一个就是氢进万家,这是科技部和山东省来合作来做,他们提出来要进多少多少万辆车,多少多少加氢站,多少多少管线要建起来,多少多少吨的氢气要用掉,这都有具体指标的,这个任务是四年之内完成,我相信能够成功。今年还同时国家宣布了,三个关于这个城市群的建设,来示范氢燃料电池。北上广城市群的概念,就是以这三个城市为中心,扩其周边的城市。
每个城市群都包括了好几个省和市,三个城市群加起来有包括20多个省市都要搞起来。在这样一个利好的政策的前提下,跟我们畅想一下未来真的氢能源走进千家万户的时候,到底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真正要用绿色氢能源的发展,将来蓝天白云,雾霾就没了。因为现在的雾霾主要还是利用化石资源造成的,所以蓝天白云情景是可以想象到的。另外,整个社会应该变得更加轻便,更加方便。出行也好,生活也好,还有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包括我们的日常生活里面,会产生非常非常多的一些新的,想象不到的都有可能出现。在20年之后您推开家门的时候,当氢能源都已经普及的时候,那会是什么样子?那首先我就想家里的电,它是来自于可再生能源的,光伏的电,但是光伏的电有问题就是波动性,有时候如果没有太阳你就没电了,那怎么办?所以这个家庭来讲,家庭成立个独立的能源系统是完全可能的,就是说光伏发电,发了电以后在用不完的时候,可以当电解水把氢存在那儿,如果没有电的时候,这个氢就能够用燃料电池发电,反过去同时产生热水,所以家里的热水是很多的,不仅洗澡,不仅厨房都可以用。这个事情并不是个虚幻的,现在日本就已经推广大概有几十万台这个设备,这是很好的。
另外,家里植物可能更漂亮,因为环境更好了,植物甚至可能有含氢水,作为农业也有可能的,那这样的话,植物可能长得更好。还有一个特别值得大家关注的,就未来航天航空,甚至要登月、登火星,那人类到火星上怎么生存,一个理想的科普(科幻)性的思路,就是背一些水上去。火星上的太阳光的这个能量密度很高的,然后把这个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相当于把太阳光,白天的时候存起来,转到背面去,也就是(跟)地球一样,就没有能源了,那么这个氢和氧又反应生成把能量又放出来,这样就解决人类将来那个登月、登火星(的问题)。登月的话,你看15天是白天,相当于15天白天,15天是黑夜,到15天黑夜的时候,那个能量从哪来,背着太阳,就要用这样的办法。现在也是一个人们类似于科普(科幻)这样的想象,实际上是可以这样做的,所以现在一到了一个地方,都关心那地方,星球上有没有水,一旦有水就可以有生命,而且能源也有了。形成了一个自我循环的新的一个体系。
水就是一个氢的载体,不断地生成,不断地释放,就是能量储存的过程,很大胆也很有趣的畅想。还有一个,我觉得特别值得就是说现在这个碳达峰、碳中和越来越深入人心,老百姓也很关心了,大家都关心什么叫碳达峰、碳中和?就是要把二氧化碳要减排,解决二氧化碳的问题,现在看样子最重要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要用绿氢,就是水里面拿到的氢,可再生能源拿到的氢,那就解决二氧化碳排放。所以这个是大家在期待,我们中国任务很紧,2030年之前碳达峰,2060年之前要碳中和。这个整个影响我们社会,我们的经济,也影响我们千家万户的生活。感谢您收看我们今天的《透视新科技》节目,如果您想了解我们更多的节目内容,可以下载央视视频收看我们过往的节目。好,我是胜春,今天的节目就到这儿了,我们下期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