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活动中心 > 公益培训 > 内容

第600期【齐悦读—线上共读—透视新科技】 “齐悦读”[线上共读] 《糖尿病可以根治吗?》

2024-09-28 16:42:00 来源: 点击量:
0

(通讯员  邓辉)

 

讲座题目:透视新科技——糖尿病可以根治吗?

主 持 人:胜  春

做客嘉宾:郭立新,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李玉秀,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讲座时间:2024年9月30日~10月6日

(备注:讲座视频可循环播放)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video/index.html?art_id=15272629390955219055&read_id=2fddebfb-9cd1-45a9-92ba-5c6200283951&ref_read_id=22e1b436-d25e-4be9-a60d-b9f2c62c47ef&reco_id=&mod_id=&cid=&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video_default

透视新科技——糖尿病可以根治吗?

 

讲座内容:

各位好,欢迎收看我们今天的《透视新科技》节目,我是主持人胜春。今天(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也是胰岛素发现100周年的日子。医学不断地发展,在治疗糖尿病方面有哪些新的突破呢?让我们通过短片来进入今天的节目。糖是人体能量的最主要来源,血液里的糖要进入细胞才能参与各种生命活动,为人体提供能量。然而,对于糖尿病人而言,他们体内的糖却困在血液中,不能被细胞所利用,从而损害机体。人类关于糖尿病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50年,但在数千年的时光中,人们始终没能找到有效治疗糖尿病的方法,直到1921年,加拿大医生班廷和他的助手成功提取了胰岛素。在给患者注射胰岛素后,他们发现患者血液中的糖能进入细胞为人体所用,血糖随之下降,这一伟大的发现拯救了无数糖尿病患者的生命。班廷医生因此获得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班廷的生日11月14日也被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合会设为世界糖尿病日。胰岛素发现后的一百年里,在治疗糖尿病方面还有哪些新的突破?今天请来的两位嘉宾,一位是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郭立新,另外一位是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的主任医师李玉秀。胰岛素在发现前和发现之后,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讲,他们的状况的改变是什么样的?

糖尿病在胰岛素发现之前,几乎是一个不治之症。在1921年胰岛素出(发)现以后,糖尿病患者的命运才得以改变。在这之前的治疗方法,主要就是严格的饥饿疗法,在饥饿疗法之前,很多的稀奇古怪的治疗方法出现的都有。您说的稀奇古怪的方法还有什么?有的国家古籍里面记录的有像喝马尿,骑在马背上奔跑、放血,这些用于治疗糖尿病的方法都有,但是在胰岛素出现之前,被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严格的饥饿疗法,带来的是营养不良和感染,所以很多糖尿病病人最后都是寿命很短。今天我们在治疗糖尿病,这个胰岛素是不是还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对,1921年班廷教授和他们那个团队发现和提纯了胰岛素,从那一刻开始,我们才真正有了有效的药物治疗糖尿病。胰岛素实际上有三个跨越,第一个就是1921年发现了动物胰岛素,这已经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贡献,这可以被誉为上世纪医学、生物医学领域的重大发现之一,从动物胰岛素到人胰岛素就是一个飞跃。人胰岛素,它的分子结构和我们人完全相同,这样的话,我们过去打动物胰岛素时引起的过敏反应、脂肪营养不良等等,都可以极大的减少。

当然这个人胰岛素,虽然是人胰岛素,它的作用不能够完全贴合我们身体里边的自身的生理胰岛素分泌特点,我们又有了第三代的超长效胰岛素和速效胰岛素。那么这个超长效胰岛素就是可以模拟我们身体里面的基础胰岛素分泌,可以相对平稳地实现利用胰岛素把血糖控制良好,我们现在看到1型糖尿病。随着我们的胰岛素的这种使用,我们的综合控制能力的一个提高,实际上1型糖尿病(患者)的寿命是比之前要明显地延长,至少是延长10到15年,但是就现在1型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比起来,他的寿命大概还要短10年,还要短5到10年的样子。2型糖尿病如果控制好的前提,应该跟正常人的寿命应该是差不多的,但是如果你控制不好,那是肯定会缩短。说到这个话题,我们来看看编辑的短片。100年前,胰岛素的发现给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延长了他们的寿命,然而100年过去,糖尿病依然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顽疾。2020年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者人数高达1.3亿,患病人数位居世界第一。全世界每年有三百多万人死于糖尿病,平均每8秒就有一个人因糖尿病而死亡。胰岛素发现至今100年,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却越来越多?

胰岛素已经发现100年了,为什么现在患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这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糖尿病在我们国家主要是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发生主要是两大因素,一个是遗传因素,一个是环境因素。那么这个遗传背景是我们不可以改变的,从1980年到现在,我们改变的实际上是环境因素。我们现在吃的越来越精细了,我们的工作压力有可能越来越大了,我们的睡眠时间在缩短,但是的话我们的体力劳动由于科技的发展在减少,我们的户外活动也减少了,很多的因素都导致了我们环境因素的改变,进而带来了2型糖尿病患病率的提升。为什么现在糖尿病的致死率反而提高了呢?糖尿病的致死并不是说它的致死率提高了,而是我们的这个人群数太庞大了,你绝对的死亡数是增加了,总体上来说,这个庞大的人群里头增加的基本上都是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尤其在胰岛素没有发现之前,很多人是死于酮症酸中毒感染,它就会出现一些急性并发症。这种急性并发症带来的死亡,对于2型糖尿病来说,其实也包括1型糖尿病,它就是有两大类的并发症,一大类我们叫微血管的并发症,像我们常说的影响了眼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后可以造成失明,然后肾脏就会出现尿蛋白,逐渐地肾功能就会下降,那最终可能走向透析,甚至由于肾脏病变造成死亡,还有就是神经病变。

神经病变可能就会影响得比较复杂,它可以影响你的周围的神经病变,出现手指的麻木、刺痛,进一步地可以出现植物神经病变,像你的出汗会异常,你的大便会异常,然后你的尿、排尿也会出现异常,甚至你的血压什么的这些(指标),可能都会异常。像男性可能包括一些性腺功能,它都会受到损伤,还有一大类就是叫大血管并发症,这里头包括冠心病,心肌的这种损伤,出现脑袋的卒中,中风、脑出血这些的病变。还有就是糖尿病足,血管的病变影响到了下肢的血管,同时又有神经病变,感知能力又下降了,有的造成了一些破溃,就是咱们常说的那种糖尿病足。实际上这些大血管并发症,不管哪一个发生了严重的状况,都可以导致这样一个致死,糖尿病的这个致死率,更多的是它的并发症导致的元凶。对,绝对的死亡数是增加了糖尿病的患病率。我们国家在1980年的患病率是0.67%,那么我们最新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糖尿病的患病率已经达到了11.2%。差距这么大。就从0.67%到11.2%,这个患病率的升高,是非常非常明显的,所以现在我们经常见到很多的人罹患糖尿病,或者我们经常看到我们身边的同事、朋友罹患糖尿病。

作为糖尿病治疗方面的专家,分享一下你们这些年的心得,包括好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之后,那包括我们的治疗理念也是在不断地变的,我们过去会强调降血糖很重要,现在我们可能强调综合管理更重要,其实最重要的核心因素就是把致死率要降下来,就是我们治疗的其实是不仅仅是血糖,还是让他不得并发症,让他死亡率减少,有质量的生命年要延长,这个才是糖尿病真正想治的事儿。这个理念非常重要,就是让他健康的生命持续的时间更长,就是我们虽然不一定能够把你的糖尿病根治,但是我们可以让你有质量的生命年增加。实际上,我们看怎样界定糖尿病的治疗,一旦你出现糖尿病或者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这就说明你至少存在着胰岛素作用缺陷或者胰岛素分泌缺陷。那么即使是你的血糖可以到正常一段时间,我们也谈不上根治,但是我们有一个新的词儿,所谓的逆转,有一部分人在诊断糖尿病以后,如果说他自身抗体,我们叫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是阴性的。这个人又相对年轻,这个人在诊断的时间体重相对高,BMI就是体重指数相对大,另外患病时间相对短,血糖紊乱得不是很重,这种人通过严格的生活方式干预,通过体重减轻,是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逆转。但是这个所谓的逆转,我们一般情况下习惯于给它加一个引号。因为我们不希望告诉他,你是可以根治的,你真正意义上逆转了。一旦告诉他没问题了,他可以迅速恢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他就让他迅速地血糖和各种代谢指标,马上又出现不正常。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讲,管理好自己的健康有多重要?我们来看看我们记者编辑的短片。

医生和研究人员普遍认为,2型糖尿病的病因主要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肥胖是导致2型糖尿病的重要风险因素。在过去半个世纪里,2型糖尿病的爆发与肥胖症的流行步调一致。1986年,在中国黑龙江省大庆市启动了一项长达30年的大型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健康饮食和锻炼是否有助于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试验统计数据表明,健康饮食和运动可以长期持久地减少糖尿病的发生,而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减重和药物治疗可以实现糖尿病的逆转。为了防止2型糖尿病,人们应该怎么控制体重,健康减肥呢?今年我们在治疗糖尿病,除了用这个胰岛素和其他的医疗方法之外,其实少吃是不是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不能单纯说少吃吧,因为我觉得它是一个综合的营养控制,包括一个是我们要求总的热量要减少。同时你这个三餐搭配还要合理,你不能只吃一样的东西,比如说我们必须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它要有合理的这种比例,所以你不能光吃一样。我们碳水化合物要在饮食里面的占比,占到大约50%到55%,那么这一个饮食方案对于总体的血糖管控是好的,即使是你想进行体重的下降,就是限制热卡饮食,也主张三大营养物质均衡配比,我们叫合理的膳食。我们之所以发生肥胖的本身,就是由于我们摄入了过多的热卡,过多的热卡堆积起来形成过多的脂肪,加剧了胰岛素抵抗,加剧了胰岛素的不敏感,进而诱发糖尿病。那么我们现在给你合理的膳食,一方面帮助你血糖控制,另外对于部分肥胖的2型糖尿病,还可以减少你的体重,减轻胰岛素抵抗,进而强化药物的作用,所以我们现在通过您的生活方式,通过您的体重,通过您的需要,我们计算一个合理的营养,然后就按照您这样一个合理的营养去摄入,这才有利于你的血糖控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少吃。

现在流行一种说法叫生酮饮食,这个是有效的吗?生酮饮食很时髦,现在到处都在讲,我们说生酮饮食就是我们以脂肪和蛋白为主的能量供应,而碳水化合物的量不够或者是很低,甚至是没有碳水化合物,在这种状态下,身体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分解代谢,进而产生酮体,这就叫所谓的生酮饮食。在短期内它对体重的下降,在特定情况下,对于血糖的控制是有有利的一面,但是总体对健康的影响,不利影响大于有利影影响,所以我们并不推荐也不倡导生酮饮食。尤其是生酮饮食对于1型糖尿病也有可能诱发酮症的发生,生酮饮食其中有一个副作用,就是导致情绪的低落。另外有一部分人会导致,这个皮肤的营养状态变差,还有一部分人会出现失眠,一部分人会出现焦虑,一部分人会出现脱发,而总体来说我们获益并不大。在控制糖尿病方面,生酮饮食无效,并不推荐。要在饮食上下功夫去控制体重,我们有一个间歇性断食疗法,比如说我们一个星期七天,你可以找出来三天,三天的时间你可以间隔一天不吃饭,如果这个我们做不到,我们可以改良,改良是什么呢?每间隔一天我们少吃25%到75%,如果这个还难以坚持,那么我们就有一个限时吃饭,就是我们争取你每天晚上进食的时间,就进餐的时间在晚上六点之前。另外的话,至少有12个小时以上的胃肠道休息不进餐的时间,这些方法再加上主热卡的控制,就可以明显地帮着我们去降低体重。

要管理好自己的健康状态,还有什么?时间的减少,睡眠的片段化,光污染,这些都是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比如你睡眠时间少,100年前,我们平均睡眠都在7个小时到8个小时,现在全球的发达国家的平均睡眠时间在6个小时多一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都是有关系的。你看还有一个科技的发展,我们现在都是都是机械化,或者是是电子操控,我们没有这么多的体力劳动,就导致了我们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增加。另外对于运动,比如我们推荐的运动,就是根据患者的运动、耐力。根据他的心肺功能,我们推荐间歇性高强度运动,或者是有氧运动加上抗阻运动,加上平衡训练,当然我们还包括柔韧型运动,就是根据他的这个功能情况进行合理的运动。像我们每天走路、打球,这是有氧运动。像我们举重或者对抗阻力,这是抗阻运动。当然我们还有柔韧性训练,还有一个就是平衡训练,这四个配合起来才是非常有效的,或者更加有效的运动的一个方式。另外一个心情,尤其在糖尿病里面影响之巨大,完全超出一般人的想象。负性情绪的人,他的糖尿病的患病率是高的,如果说他比较豁达,是一个正能量的心态,这些人本身糖尿病患病率就低,而且一旦罹患糖尿病,他的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以及总体的结局也都是好的。

我们今天在治疗方面有哪些新的进展?在2000年以后,整个内分泌领域在糖尿病这一块进展是非常非常迅速的,监测方法的改进,治疗理念的改进,然后是降糖的理念的改进,除了降糖以外,我们现在的理念是超越血糖控制,全方位的代谢异常的控制,从关注血糖为主,改为关注血糖和同时降低并发症,改善器官功能为主。当然也更加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更加关注患者的其他的一些伴发症和并发病的发生和发展,全方位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医学不断地发展,有没有新的突破?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现在真正的超长效胰岛素有胰岛素的周制剂,就是一周长效胰岛素可能只需要打一次,现在是一天打一次。那么速效胰岛素就是更快地作用,我们可以提前5到10分钟、15分钟,原来是半个小时去注射速效胰岛素,这都是胰岛素方面的一些进步。当然我们还有其他的一些药物,在降低血糖的同时,能够改善他的器官的功能,比如说对心脏实现保护,对肾脏实现保护,对血管实现保护。口服药现在也多了,像大家能听说的优降糖,我们还有很多新的药,所以现在至少大概有8个种类,每个种类里边大概都有3到4种。我们大概有,至少市场上能够随便说出的,也得要有二十几种这个糖尿病的药物,所以其实我们这个药物的种类还是非常多了,会越来越多的药物让我们使用起来更简单。随着医学的发展,糖尿病治疗领域有更多的新药,我们来看短片。

随着生物化学和基因技术的进步,专门针对糖尿病的药物不断研发出来。上世纪60年代,出现了能刺激人体自身释放胰岛素的药物,这种药物适用于轻中度的2型糖尿病患者。上世纪80年代,针对以米、面为主食的亚洲人群,科学家们研发出一种药物,它能减慢肠道内的淀粉分解为葡萄糖,以此来降低血糖。进入21世纪后,治疗糖尿病的药物还在不断地研发和创新。然而,除了用药,糖尿病患者还需每天定时监测血糖的高低,这同样给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如今有什么仪器能让糖尿病患者测血糖更简易呢?治疗糖尿病除了用这个胰岛素和其他的医疗方法之外,检测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持续葡萄糖监测这一个特别有益在哪儿呢?看你的血糖变化规律,知道哪个点有问题,我们调整你的治疗方案。调整治疗方案以后,我还可以连续再看几天,看我的治疗方案调整是否奏效,还有后续的方案的微调,继续看到它的治疗效果,所以这使得我们对于血糖的监测和治疗方案的改进有了很大的把握度。有没有新的检测方式,也给我们介绍一下。

我们的这个监测手段其实还是有非常大的进步,从最早的烧尿糖,有一个酒精灯,然后有一个试管,把尿放进去,再放点这个其他的试剂这一烧,然后颜色就会变。所以那个就是非常粗糙地判断血糖的这种变化,现在有的这种的小的家里头糖尿病人都配的这样的一个血糖仪,可以随时测定这种指血的血糖,了解他的血糖变化。现在又更进一步了,那我们还有可以在皮下的,这种能够监测组织液里边葡萄糖水平的,能够监测一周甚至两周的(仪器)。下一步的进步,可能现在已经有上市,就是那种无创的血糖仪,我们有一个小仪器,你把手指头放进去就可以看到(检测结果)。也有一些更进步的,能够持续地戴在身上,不需要扎到这种组织里边,不需要针刺就能够拿到我们整个的血糖变化的情况,这样对你了解整个血糖的变化的规律,调整你的用药,不管你是打胰岛素还是吃药,包括你的生活方式匹配的一个监测,对整个血糖的管理就会变得非常地容易,也非常地简单。更积极和便利了。哎,对。现在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情况,我们来看看记者编辑的短片。

各种新药和简易的血糖检测仪让糖尿病的治疗更加便利,然而糖尿病患者仍需终身注射或服用胰岛素,定时监测血糖,这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中国每年投入近1734亿人民币用于糖尿病的治疗和管理。直接医疗支出占全国医疗支出的13%,根治糖尿病成了人们梦寐以求的事情。为什么糖尿病至今仍然难以根治?作为医生来讲,我相信听到患者的诉求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大夫,我这病能去根儿吗?所以我特别想问,糖尿病能根治吗?目前我觉得我们还是根治不了的,目前长期治疗对1型糖尿病的机会可能相对来说会更大一点。对于1型糖尿病,因为相对来说我们更了解它的这种机制,比如说我们大概知道它是有一个自身免疫的这种过程,破坏了胰岛的这种β细胞。如果我能够替代这个胰岛β细胞功能,相对来说它可能就是会胰岛素的用量会更少,对并发症的这种改善(有益),所以在这些方面里边,包括我们提到的像干细胞的移植,然后像胰岛的移植,也包括一些新的免疫的疗法。然后包括一些生物技术方面的一些影响,可能都会在这个方面,大家觉得在1型糖尿病的突破上,可能会更有那么一点点前景。对2型糖尿病,因为我觉得更复杂,一个是遗传背景,一个是生活方式。遗传背景我们改不了,生活方式实际上我们也很难去改。

这根治到底有多难?我觉得要彻底根治,肯定还是要再有进一步的,就是说我们对理论上能突破,到底2型糖尿病的原因是什么,等我们找到了,我觉得可能在根治上才能更有希望。糖尿病实际上有两点,一个是遗传因素,一个是环境因素,这是我们发病的一些背景情况,另外我们的基本的病理生理学改变,一个是胰岛素分泌得有缺陷,分泌的量或者不够,或者是分泌的时间点有问题。另外一个是胰岛素作用缺陷,就是胰岛素虽然有不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如果说能够把这个病理生理学机制,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解决的话,我们就有望去解决糖尿病的,您说的根治的问题。但是的话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希望和曙光,我们现在还是期待着科技的重大突破。那说到对糖尿病根治的研究,我们来看看我们记者编辑的短片。随着干细胞技术的发展,科研人员用该技术生产出了能分泌胰岛素的细胞。他们尝试将这些细胞移植到糖尿病患者体内,帮助患者逐渐恢复正常胰岛素分泌功能。然而,生产胰岛素细胞的技术目前还仅是实验阶段,距离临床应用还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而胰岛移植、免疫疗法等方式虽然给研究者们提供了解题思路,但由于尚未彻底了解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糖尿病依旧无法根治。

我们其实对于糖尿病的根治,一方面期待医学的重大突破。另一方面也不断地提醒我们要管理好自己的健康状态。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全方位的改善,对于血糖不至于紊乱得太严重的患者,适度的生活方式干预,加上合理的用药,他也不至于出现严重并发症。我们内分泌科大夫经常讲的一句话,糖尿病还是一个终身性疾病,当然如果说科技进一步发展,我们有更加好的一些方法,我们期待着未来能够根治。感谢两位来到我们演播室,也感谢您收看我们这一期的《透视新科技》节目!如果您想了解我们更多的节目内容,可以下载央视频,收看我们过往的节目。我是胜春,咱们下期节目再见。

 

【责任编辑: 网站运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