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活动中心 > 公益培训 > 内容

第582期【齐悦读—线上共读—透视新科技】 “齐悦读”[线上共读] 《守护精神健康》

2024-07-23 16:08:15 来源: 点击量:
0

(通讯员  邓辉)

 

讲座题目:透视新科技——守护精神健康

主 持 人:胜  春

做客嘉宾:张向阳,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王  威,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八病区主任。

          

讲座时间:2024年7月29日~8月4日

(备注:讲座视频可循环播放)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video/index.html?art_id=15511678342590048901&read_id=7c7a43e9-16cd-4ed2-8cfd-c8bb447de6a2&ref_read_id=1dbcf20a-bfa6-4e0b-a6cf-a261448a0fa0&reco_id=&mod_id=&cid=&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video_default

透视新科技——守护精神健康

 

讲座内容:

各位好,欢迎收看我们今天的《透视新科技》,我是主持人胜春。在生活当中,可能很多人都会有过偶尔的不安、焦虑、失眠等等,但是当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您想过它有可能会导致精神健康的问题吗?如果真的出现了精神健康的问题,我们又该怎么去面对呢?通过短片来进入今天的节目。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的出现日益普遍,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10亿人遭受着精神疾病困扰,每40秒就有1人因自杀而失去宝贵的生命。由此,精神疾病也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1992年,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发起,由世界卫生组织确定,将每年的10月10日定为“世界精神卫生日”。旨在提高公众对精神卫生问题的认识,促进精神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科学研究。那么,人为什么会患精神疾病?如何让患者重新回归正常生活?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今天请来的两位嘉宾,一位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员张向阳,另外一位是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八病区的主任王威。今天,我们关注的话说的是精神卫生,精神和心理是一码事吗?

在我们精神科医生看来,可能精神、心理不分家,但是精神疾病往往就预示着它可能比单纯的我们心理疾病还要更严重。往往说精神疾病除了有心理治疗之外,我们还要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其他治疗。我们说精神疾病、精神障碍最早叫精神病,可能这个说起来就有一些歧视,或者怎么样,所以在很多国家把它定义为精神障碍。在我们的情感、意志,就是我们的活动,还有我们的行为、认知层面出现了和自己,和常态的人群(相比)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异常,自己感受到不适,或者说明显影响他的社会功能,那我们说考虑到这个人是不是有精神障碍。精神卫生,它也叫心理卫生,这两个概念是一样的。基本上心理疾病,我们认为第一点包括焦虑障碍,像咱们常说的洁癖,这一类的强迫症。第二个叫恐怖症,恐怖症就像对人恐怖症,还有一种社交恐怖症,还有一种当众讲话恐怖症,还有一种我们老百姓都知道恐高症,这都属于恐怖症。还有一种叫广泛性焦虑,还有一种叫睡眠障碍,所以这些都属于心理疾病的范畴。而精神疾病就像包括我们常说的精神分裂症,双向障碍,还有重性抑郁症,还有一种就是和发育有关的,我们叫自闭症或者叫孤独症,还有精神发育迟滞。人为什么经常会生病,这大都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的?

现在看来认为是有两方面的因素,第一部分就是所谓的先天因素,包括这种遗传基因,另外和他的这种性格(有关)。第二部分就是所谓的后天因素,就是环境因素,现在一般认为不管是心理疾病还是精神疾病,都是说基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最终导致一个人出现这种心理问题,或者是精神出现了障碍。在我们精神科大夫认知层面,精神疾病定义还是病因不明的疾病,但是它有很多影响因素,比如说先天的基因问题,家里边有患者有阳性家族史的,可能后代患病的概率会大,但也不是100%都遗传,比如在母孕期,母亲的身体比如出现了问题,一些疾病,或者说母亲在服用一些药物,可能会影响她(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进而出生以后影响她的精神方面出现问题,还有就是在围产期新生儿缺氧等等,后续也有可能出现这些方面的问题。再你想一个小孩,从他婴幼儿时期发育,到他的学龄前,学龄期,甚至到他的青春期,所接受到的环境变化,家里亲人一些教养方式,一些生活上遇到的事,可能潜移默化地都会影响到我们说一个人的精神,心理方面的这种状态。还有比如说我们遇到一些重大的事,一些强烈的心理社会因素影响之下,也有可能诱发这种精神疾病的出现,就是意外的刺激打击。说到这个话题,我们看看记者编辑的短片。

医学研究表明,除先天因素外,压力与精神障碍的发病有着很大关联。压力是一个人在遇到某种变化和刺激时产生的生理反应,适度的压力有助于应付各种环境变化的挑战,起到正向的激励作用。但长时间超负荷的压力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若任由负面情绪慢慢累积,就可能在遇到突发重大事件时,诱发精神障碍。中国是精神障碍负担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从2000年至今,我国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变化不大,但像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却在显著增加,这些患者饱受精神折磨,也给家人带来无尽苦楚。哪些人容易得抑郁症等精神障碍,我们又该如何帮助他们呢?刚才我们在短片当中,看到了一个信息,说中国目前是精神疾病负担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那这样的情况主要出现在哪类人群当中?因为随着咱们国家近来经济的发展,普通老百姓对人的心理健康也越来越重视了。另外,随着咱们国家最近的工业化、城市化,包括老年化,人面临的心理压力会越来越多,尤其是说在青少年里面,我们中科院心理所做的《2020中国国民健康蓝皮书》里面做过调查,就发现在青少年里面的抑郁症发生率高达24.6%,将近四分之一的青少年们,检出有抑郁,另外重性抑郁还达到7.4%,这是很严重的。

另外,随着年龄的增加,它的发生率在逐步增高,比如在小学里面,抑郁的检出率是10%左右。重性抑郁大概2%到3%,到了中学以后,这个比例就增加到30%了,抑郁的检出率,重性的抑郁的检出率,就达到7%和9%。高中以后40%的学生都检出有抑郁,重性抑郁的检出率就高达11%到13%了,这个比例还是非常高的。每年我们国家大概有30万的人死于自杀,而青少年就占了三分之一,所以说在青少年里面,他的心理问题是非常突出的。王先生我特别想问您,在临床的诊断当中,您碰到过年轻人就诊的人数多不多,而且他们面临的都是什么问题?因为我出的是抑郁症专病门诊,在我们团队就诊的比例当中,儿童、青少年的比例是非常大的,而且就像刚才张教授说的,儿童、青少年他的这种自伤、自杀行为的出现,近几年我个人认为是非常非常多的。很多小姑娘来不用问,我说你把胳膊伸出来我看看,一伸出来就跟猫抓的似的一道一道的都特别多,这种情况太常见了。很多时候我就问,你是发泄,你还是想死,你还是说两者(种)情绪都有。基本上所有人的回答很一致,两者都有。很多时候是由于疾病导致的,长时间经过这种压抑、抑郁,然后逐渐的出现这种行为,也有的是可能就跟父母吵个架,回去晚上就干这个。他和成年人比有很大的特点,就是冲动性,和儿童、青少年这个年龄段,他的青春期性格可能都有关系,在节目里肯定是要呼吁大家看到咱们节目的孩子,你有这种行为或者有这种想法,首先我们要怎么样珍惜自己的身体,不要用这种方式去发泄情绪,其实还有很多种办法,如果说你想不到,你可以来找我们精神科医生、心理医生,我们会给你一个好的办法。

另外如果说咱们的父母看到了这期节目,发现自己的孩子有这种伤害自己的行为,也不要惊慌,也不要自责,也不要愤怒,要积极地去帮助孩子。单纯心理的问题,还是说有一些抑郁的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一定要来,这个非常关键。不要视而不见,或者说过两天就过去了。对,我见过有的家长,没事,他就划两刀,我们孩子就是脾气大。也有些孩子确实他是短暂性的划几次,后来好了,可能再过几年来个大的也有。所以说非常非常普遍,但是一定要理智科学地去看,不要视而不见,也不要过于担心。成年人精神状况是怎么样的?在中青年人里面,就是和刚才咱们谈到青少年的表现又不一样了。作为中青年,面临着各种社会压力,比如说现在工作压力就非常大,包括这种家庭的压力,咱们常说的一句话就上有老、下有小,所以中年人面临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比如说我们前一段在北京一个三甲综合医院,我们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在医护人员,就是医生和护士里面,职业倦怠或者叫职业耗竭,发生率达到36.6%,每三个人里面就有一个,会出现这种职业倦怠。职业倦怠表现就是说提不起兴趣,不想工作,情绪很低落,在工作中看不到成绩,所以这个比例还是蛮高的。

那老年人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一方面我们都知道老年人,他比较孤独,比较寂寞。另外我们都知道很多空巢家庭带来的这种老年的(情绪),也会出现很多心理压力,然后导致他的情绪抑郁了、焦虑了,另外现在还有老年人里面还有一些躯体疾病的,出现这种躯体疾病或者神经系统疾病伴发的抑郁和焦虑也是很普遍的。所以不单是青年人里面,青少年中间,在咱们中年人中间,一直到老年人里面的心理问题,也是亟待重视起来的。老年人说这人一辈子都特别好,年轻的时候从来没有过精神病,脑梗以后抑郁了,我们说脑血栓、脑梗,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脑血栓。脑梗以后患者就是抑郁,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率也是非常高的。前两天跟朋友在一起聊天的时候,他说他的家人当中就有一位老人身上被蚊子叮了一下,于是他就要去医院就诊,当打第一针的时候还好。第二针说,为什么第二针要比第一针疼,又产生了新的焦虑,你说这种焦虑会不会也会导致精神上的疾病?

首先我觉得被蚊子叮了一下去打针这个事,可能就是一种焦虑。在这种中老年抑郁当中,尤其是我们说60岁以上的,很多人刚退休,也有些更年期晚的,这个年龄段出现的抑郁和我们的年轻人和中年人是非常不一样的,在治疗上也有很大区别。首先在症状上,就是中老年抑郁的患者,很多会伴有这种躯体不适,各种躯体上的难受,因为本身到了这个岁数,腰酸、背痛、腿疼很常见,有些人就会说我这是不是得肿瘤了,得癌症了,去我们的综合医院做了全面的检查,发现什么问题都没有,最后(一问)您是不是有什么神经官能症,您去安定医院看看,结果来了我们一看,确实是一个焦虑、抑郁的表现。当然他自己不承认自己有抑郁症,就是因为我老身上难受,恶心,要不就是打嗝,要不就是胃疼,食欲减退,你看我最近半年瘦了30多斤了,我还没病吗?一定是有问题,没查出来。其实把所有的消化道(问题)完全排除了器质性的疾病,但他就是吃不下饭,他越吃不下饭就越紧张,越紧张他越消瘦,越消瘦他越多疑,然后伴随着睡不着觉、心烦,就对什么样都没兴趣,典型的抑郁症状就全出来,所以说中老年抑郁很大程度上躯体症状会特别多。说到这个精神健康的话题,我们来看看我们记者编辑的短片。

健康问题不仅仅是身体出现异常,精神的状态同样会引起身体的不适。本世纪初,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健康。精神健康是指一个人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能够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能够有效率地工作和学习,也能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的一种良好状态。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各种精神卫生问题,所以重视和维护自身的精神健康是非常必要的。中国首次全国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很多精神障碍患者和家属认识不足,有的患病但不自知,或者不肯承认患病,又或者害怕受到世俗偏见歧视,讳疾忌医。科学研究发现,中国大约有91.3%的精神疾病患者从未接受过专业治疗,大众对精神障碍有很多的误解。精神上的问题可能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不像这儿起个疹子,这里病变,我们是可以通过检测都可以检测到。但是我们怎么去识别和判断我自己精神可能出现问题了?首先就是对比,第一就是和自身前后对比,如果我原来是一个特别内向的人,从来不在外人面前主动去表现自己,突然变得什么,不行,你们都别说,听我说,你什么都得听我的,特别爱表现。或者说一个不太爱花钱的人,突然变得花钱大手大脚。脾气很温和的人变得易怒,什么事都得听他的,那这种情况就是说,我自身前后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情况我们说这个人可能就躁狂了,或者说轻躁狂了。

我们说情感障碍下面分成两个独立的病,一个是抑郁,一个是双相,那么就是双相情感障碍了,就像不倒翁一样,一段时间摆在这边,像抑郁,就是咱们老百姓所通常讲的。另外一段时间,可能就摆在那边去了,就是刚才我说的过于开心,那种状态下没有人来看病,因为他自己会(觉得),我都挺好的,脑子转得比平时快,想法很多,精力很旺盛,睡觉少也不困。家里人觉得,你这孩子最近学习成绩表现不错,特别开朗,有些做生意的思路特别开阔,那段时间可能投资敢想敢干。有一个患者特别有意思,常年不能上班,抑郁的状态,每次到自己晋升的时候,能发好几(篇),恨不得一个月两三篇SCI(论文),他那个部门的产出都靠他,但是他那种状态下,他自己就是一个轻躁狂的状态,几天几夜不睡觉,思路就叫文思如泉涌般,就是特别嗨。听起来这还是积极的一种反应。其实从我们医生的角度看,这不是一个好现象,为什么?因为他这个刚才举的不倒翁的例子,他如果摆在这边,他还有可能再回来,或者说他摆得太过,就由轻躁狂,效率高,变得什么呀,变得过于狂躁,所以这就代表他的疾病其实是在恶化,是在进展。那我们说梵高大家都清楚,他其实就是双相的患者,他的这个生日定义为了“世界双相日”。短时间内可以说有些患者在轻躁狂的情况下,确实能够有一些产出,但是从他自身来讲,我们说这个病是一个进展的表现,有多兴奋,将来会就会有多抑郁,而且有的患者他不是说在轻躁狂的情况下,一定特别地效率高,有些患者可能一会儿想干这个,一会儿想干那个,他的想法切换得特别快。就是不定性。可能最后什么事都干不好。

一般我们怎么去确认身上发出的这个信号告诉我们,你可能需要去医院检查?刚才说的就是一个说和自己比,还有一个就是和我们的其他人正常群体比,比如一个学生突然不去上学了,一个妈妈不照顾孩子了,一个初产妇都不喂奶了。甚至说产生想带着孩子一起走的这种想法的时候,这些行为的异常表现出来,可能周围人就要建议他去看一看医生,还有就是自己现在这个量表也非常地容易获得,比如说咱们在网上下载一个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还有一些强迫量表等等,很多都是免费的,给自己自测一下,有了问题不一定说就达到了抑郁症或者焦虑症,也没必要过于担心。如果说这种状态严格上讲,比如说我们的心情不好、低落,持续超过了两周,那我们就符合我们的一个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所以说如果说偶尔的一天没事。如果长时间影响到自己的功能了,影响到自己的职业了,那一定要来咨询一下。人身体生病需要吃药、打针大部分可以解决,但是精神出问题了,咱们怎么治疗?治疗方式很多种。可能大家能想到的吃药、吃抗御药、抗焦虑药都没问题,药物在我看,它是目前也是我们精神科医生公认的是最有效,也是最容易获得,最稳定的,相对来说可能是对患者最有益的一个治疗手段是药物。其次,我们说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康复治疗,还有现在比较新的都可以,手段非常地丰富,但是药物治疗在我们说抑郁症、双相、像焦虑这一块,可能还是从各大指南,包括临床实际的情况来看,药物绝对是一线的,是首选的治疗。

可能我们会有心情灰暗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自我调节?人在一生中,他会遇到各种的挫折,各种打击,或者各种关系的紧张,会出现这种焦虑、抑郁、失眠,甚至有一些轻生的念头。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这不是什么特别的,这是属于心理问题,没有达到心理疾病的状态,对于咱们普通人来说,为了要保持心理健康,一定要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那怎么保持呢?我们现在提出一个治疗理念叫顺其自然,什么意思?顺其自然就是说,就是如果你出现某种症状,包括这种情绪,或者说你的焦虑也好,抑郁也好,失眠也好,你首先要接受下来。但是现在很多出现这种心理疾病的人,或者心理障碍的人,他往往采取一种错误的方式,比如说那些焦虑的人,他就想尽早的摆脱焦虑,失眠的人他就想尽快地摆脱失眠,但是越想摆脱反而更加严重。把注意力放在上面,反而摆脱不了,人能所做的就是什么,你能控制的是什么是你的行为,你就积极行动起来,参加比如说一系列的体育锻炼、体育活动,因为体育活动现在本身是能调节人的心理状态。比如说我们都知道体育活动以后,会使体内分泌多巴胺,像内啡肽,像我们现在说的一个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因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是对大脑有一种保护和营养的作用。运动以后,它不但能让你的身体健康,更重要的能调节你的心态,让你的情绪振奋起来,所以鼓励大家,如果你在早期发现这种焦虑、抑郁、失眠这种状态,积极行动,运动起来,就非常有利于你,防止你进入这种很严重的心理疾病的状态。

刚才张老师讲的确实是非常重要的排在运动之后,我们说提倡这种,比如说充足的光照,光照治疗本身也是我们精神科一个干预手段,用特定时间去接受日光也好,或者说特定的一个波段的光照,确实是可以改善情绪的。其他的比如说多交朋友,有一定很好的一个感情宣泄的途径,有一些自己的爱好,不一定是运动,比如听听歌儿,很多女孩喜欢什么,购购物,逛逛街。有些比如说在特别严重的情况下,其实是他也明白,我应该去运动,我应该去怎么样,实际上动不起来。如果发现自己调节不了的时候,那一定还得去看医生,可能我作为医生,我见的都是比较重的病人,但我也是知道他们是怎么发展来的,去正规的机构医院去找专业的人士,去帮大家分析一下,到底我现在是一个什么状态,什么程度,是药物治疗还是心理治疗。其实在我们精神科医生,我们也不是说来了以后就给大家一定要吃药,在我的门诊过程当中,每次门诊都会有五六个患者不用药的。来了以后,我听他讲他的故事,我一分析觉得可以,他没有说必须要吃药的程度,那就推荐到心理医生,你去找心理医生谈谈就可以了。

在咱们国内把心理疾病看得还是比较严重的,认为是大脑出了问题,甚至有一种耻辱的感觉,实际不是这样子。现在看心理医生,因为将来和看这种躯体疾病,甚至像和看感冒一样,就是说一定要是早就医,尽早发现,及时治疗,这样才能防止这种问题的严重。现在国家对咱们心理卫生和精神卫生这一块也非常重视,国家对那些诊断为严重的精神疾病的那些慢性病人,给免费服药叫“686计划”,这是对精神疾病这一块。那对心理疾病这一块,国家不但是在大的城市,已经深入到各个社区,现在建立了广泛的这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说到这个话题,我们来看看未来科技该怎样守护精神健康。人的精神活动与大脑机能密切相关,事实上,人的大脑也会出现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近年来,脑科学的发展给精神障碍研究提供了越来越多具象的立足点。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在某些特殊的脑区,神经递质的水平和功能出现了紊乱,从而表现出焦虑、抑郁、睡眠障碍或兴趣不足等症状。那么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未来还会有哪些方法帮助我们守护精神健康呢?未来随着我们科技的发展,脑科学不断地发展,会有更高明的判断手段吗?

现在对于精神障碍来说,还是以我们医生主观的精神检查,还有客观的一些量表,是临床上最为使用比较广泛的。随着我们科技的发展,对大脑了解的深入,我们对一些疾病的这种认知也是在不断刷新的,从我刚工作那会儿认为是比如说抑郁症,比如说双相,比如精神分裂症,它是一个功能性疾病。但是随着近几年我们科技水平的发展,对大脑的研究越来越透彻,我们会发现我们做一些更高级的,比如说我们的功能核磁,我们的一些神经递质,脑营养因子等等的方面会发现它,其实还是有一些器质性的改变。那么我们的一些新的药物,一些新的治疗手段,经颅磁刺激等等,也是基于这些科技的发展,对大脑深入不断的了解,有更好的方式出来。我们现在通过这种人工智能的方法,现在也在精神科开始实施了,我们比如说通过这种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这种神经网络,然后到了人工智能,这些就研究大脑的活动。比如说我们都知道,人的大脑信息传递,是通过电的活动来进行传导的,那么当人出现精神症状也好,或者是心理疾病也好,大脑之间的这种电传导,会出现紊乱。

我们在精神科方面有一些,除了药物治疗之外,我们还有很好的这种物理治疗,刚才王主任提到一个叫rTMS叫经颅(磁)刺激。我们现在开展最新的一种方法叫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还有一种叫经颅交流电刺激叫tACS,虽然这几个方法,它的原理不太一样,但是它的靶目标都是一致的。就像人紊乱的这种脑与脑之间的这种电信号传导,从紊乱的状态进入正常的状态,又达到所谓的我们叫内环境的稳态,这样的人跟大脑之间的信息传递的归纳为正常。你的精神症状也好,或者是情绪状态也好,会恢复正常,所以现在都是这些新的科技手段,正在我们精神科和临床心理科,在逐步使用。其实今天我们是给大家普及一个简单的常识,去面对心理和精神上的问题,当察觉到自己有类似的问题时候,主动地积极地去找专业人士来处理这些事情。随着科技的不断的提升,人类对于大脑研究的不断透彻,我们最终能够用我们的智慧去治愈我们大脑自己的疾病,这个可能是我们一个未来发展的趋势,也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感谢两位来到我们的演播室当中,也感谢您收看我们这一期的《透视新科技》,如果您想了解我们的往期内容,也可以下载央视频去收看我们过往的节目。好,今天的节目就到这儿了,我是胜春,咱们下期节目再见。

【责任编辑: 网站运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