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活动中心 > 公益培训 > 内容

第295期【齐悦读-线下阅读】后期报道:襄阳市图书馆“齐悦读”读书会走进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讲好襄阳故事——《王粲与仲宣楼》

2024-07-23 11:00:57 来源: 点击量:
0

(通讯员 邓辉)

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襄阳市图书馆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更广泛倡导“阅享新时代”的全民阅读,着力培根铸魂,厚植爱国情怀。从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与襄阳著名景点仲宣楼的故事,探寻襄阳悠久的历史文化。6月6日下午4:00,200余名师生齐聚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一号报告厅聆听,由襄阳市图书馆“齐悦读”读书会联合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特别邀请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滕静,为大家分享“讲好襄阳故事——《王粲与仲宣楼》”的全民阅读话题。

滕静老师以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王粲,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邹县西南)人。其一生以文才而闻名天下,与曹植并称为“曹王”,又是“建安七子”(孔融、陈琳、徐干、应旸、徐桢、阮瑀)之一,在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他为“七子之冠冕”。著有诗、赋、论等60篇,多篇作品收入《文选》。明代人辑录其作品,编成《王侍中文集》流传后世。讲述据《三国志·魏书·王粲传》中记载,王粲从小博学多才、过目不忘,少时与朋友一起出游,途中看到一块石碑,同行少年想挫其锐气,让其背诵,那知王粲没有丝毫犹豫,读一遍,转身背下,竟一字不错等趣闻轶事。并且擅长写文章,总是一挥而就,从来不用修改,时人常常以为他是预先写好的,但他们尽管反复精心构思,写出的文章也没法超过王粲。 

叙述王粲自幼得著名学者、左中郎将蔡邕赏识,将家中近万卷(六千多册)藏书,载数车悉数赠给王粲。初平三年(192年),16岁的王粲到荆州去投靠自己的同乡、荆州牧刘表。刘表见他状貌不扬,身体孱弱,又不拘小节,故未被重视。16岁的少年天才王粲,追随董卓到达长安,意欲一展抱负。面对长安城内百姓死伤无数,白骨累累,一片悲凉,一篇著名的《七哀诗》,道出了自己大志难施的英雄悲壮。公元206年的一个秋天,王粲信步出游,登上了荆州麦城城楼,在这座城楼之上,王粲写下了名垂千古的《登楼赋》。通过此赋悲乡念远,以发泄自己内心的苦痛。

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病死后,王粲力劝刘表的儿子刘琮归附曹操。荆州平定后,曹操任命他为丞相掾,赐王粲爵关内侯。在曹操幕府,王粲不但受到赏识和重用,而且他同曹丕、曹植的关系也相当密切,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曹丕、曹植非常尊重王粲,他们之间经常有诗赋往还。后期他在曹操幕中,一方面受到北方广大地区已经实现统一的形势的鼓舞,一方面也因担任重要官职而激发起建功立业的信心,所以他的创作基调又转变为激奋昂扬。如分别写于曹操西征关右和东征孙权的《从军诗》五首,便对曹军的征伐作了热烈歌颂,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从军征战、建功立业的激昂情绪,前人对他的诗评价很高,被誉为“辞藻派”代表人物。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王粲在返回邺城途中病逝,时年四十一岁。曹丕亲率众文士为其驴鸣送葬,寄托对王粲的眷恋之情。葬礼之后,曹植又作《王仲宣诔》以表哀思。

阐述王粲故居在湖北襄阳万山,其北坡有王粲故居遗址和王粲井。山上原建有幽兰寺,明万历初改为保堤寺,王粲井为寺庙生活用井,由于当时寺僧众多,山高井深,提水艰辛,故又叫苦井。仲宣楼位于襄阳城东南角城墙之上,楼前立有王粲石雕像,楼内悬挂有沈鹏等名家题写的“仲宣楼”等8幅匾联,有壁画石刻建安七子图,为纪念王粲在襄阳作《登楼赋》而修建。据《襄阳府志》记载,此楼毁于民国初年,其模样无人知晓,更无图可查。在重建时,只好参考毁于抗日时期的邻近该楼的魁星楼建筑结构。如今仲宣楼,就是1993年襄阳市政府依据魁星楼修建的。整个仲宣楼高17米,总面积650平方米,可分为城墙、城台和主体楼三大部分。仲宣楼、黄鹤楼、晴川阁和岳阳楼,是“楚天四大名楼”。从襄阳历史的梳理中,师生们均表示通过“齐悦读”读书会的学习获益良多,不仅清晰了王粲诗文对后世的影响,更知晓了襄阳历史文化名人,进一步了解了襄阳名胜古迹。

【责任编辑: 网站运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