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期【齐悦读—线上共读—透视新科技】“齐悦读”[线上共读] 《嫦娥五号》
讲座题目:透视新科技——嫦娥五号
主 持 人:胜 春
做客嘉宾:裴照宇,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
黄 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五号探测器总体设计师。
讲座时间:2023年6月12日~6月18日
(备注:讲座视频可循环播放)
透视新科技——嫦娥五号
讲座内容:
各位好,欢迎收看我们今天的《透视新科技》,我是主持人胜春。前不久,在我国的科技界又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嫦娥五号成功登月,并且要在月球表面采样,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挖土,再顺利地返回地球。这个时候您可能会问,我们为什么要在月球挖土呢?我们首先通过一段短片开始我们今天的节目。2020年12月1日23时11分,嫦娥五号在月球正面成功着陆,这是中国无人航天器第三次降落月球。如果说嫦娥五号这次成功着陆,是因为我国已有两次成功登月的经验,但它此后的任务却可谓是风险重重,月面采样,起飞上升,交货对接,这些操作全无经验可言,每一步对中国航天人都意味着一次全新的挑战。嫦娥五号为什么奔赴月球,又是怎样顺利完成任务的?在嫦娥五号飞向月球又重返地球的20多天里,它的命运牵动着国人的心。首先,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今天请来的两位嘉宾,第一位是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的副主任裴照宇。接下来一位,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五号探测器总体设计师黄昊。说到这个嫦娥五号,我知道在业界有一种说法,把它叫做“五姑娘”,为什么不是这“五小伙儿”,或者其他的叫法,给我们解释一下。
我们航天的很多命名,都源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或者天文学知识,我们实施探月工程之后,大家提出了要给它命个名,经过网络征集和专家们研究,还是认为嫦娥和工程这个命名最贴合这项工程,也能够得到广大老百姓的认可。我是这么理解的,嫦娥是一个女性的形象,那嫦娥五号肯定就是“五姑娘”了。你们的心理上把它也更人性化了一点儿。因为嫦娥这是一个美丽的形象,这个“五姑娘”就像自己的小孩一样,所以说大家都亲切地称嫦娥五号叫“五姑娘”。实际上这也是你们孩子一样的作品,说到嫦娥五号,那可能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之前的嫦娥一(号)二(号)三(号)四(号),这几个能不能给我们来介绍一下,它们的任务都有什么不同,归宿有什么不同?我们探月工程,已经规划的绕、落、回,是分三期来实施的,每一期安排了两次任务,一号二号是一期,三号四号是二期,五号六号是三期,每一期的任务是不同。那么一号二号作为绕的项目,绕就是能够进入月球影响范围,环绕月球飞行,落就是要落在月球的表面,回就是要从月球表面采集样品返回地球。从工程的角度来看,绕和落都只是说能去,我们通过采样返回表示我们能回,这样我们就具备了地月往返飞行的能力。说到这个话题,我们一块儿来看一下相关的短片。
中国探月工程于2004年1月23日全面启动,但在此之前,中国早已经默默地筹备了45年。从1958年,中国便开始构建和充实探月的科学队,然而直到20年后,中国科学家才有机会研究来自月球的石头。这是1978年5月,美国向中国赠送的一块,重量仅为1克的月球岩石,其中的0.5克被陈列在北京天文馆中,而另外的0.5克则供科学家们进行研究。仅凭这半粒黄豆大小的岩石,中国科学家发表出14篇高质量的科研论文。通过对这次月岩和其他各类陨石的研究,中国逐步建立起相关实验室,并培养了一批研究太空的科学队伍,为未来的嫦娥工程铺垫下科学基础。从2004年到2019年四代嫦娥系列探月探测器,已经分别完成了绕月球航行,对月球表面进行探测和拍摄,以及降落月球和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等多项重大使命。而嫦娥五号要挑战的则是回到地球,它要将月球上的珍贵科研信息带回地球,这是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的风险。我们这次要去月球上挖土,为什么要挖土?月球上的土到底跟地球上的土有什么不一样呢?
作为采样返回任务,大家老百姓简单地说是挖土,但是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月球样品、土壤,它反映了这一区域的地形、地貌、地质的历史信息,那么研究这些区域的历史信息,进而可以增加对整个月球相关的成因、演化过程的认识,认识了月球的形成,我们就可以去(了解)太阳系,乃至于整个宇宙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别看这是简单的一抔土,它代表了宇宙形成的一个侧面,一个缩影。这次(嫦娥)五号的着陆点,一定跟(嫦娥)三号(嫦娥)四号是不同的,到底它的着陆点在哪里呢?它的着陆点在月球的正面有一个区域叫风暴洋,它是处在月球正面的西北方向,风暴洋这个区域过去没有其他国家去着陆过、采样过。再一个我们从采样返回的角度,在那个地方我们工程上是能够实现的,能够达到的,所以最后研究确定将那里作为我们的首选着陆区域。这个着陆点,它的地理信息和特点是什么?在选择着陆点时候,论证的情况,这个地方,应该说科学家认为是地质形成年代较晚的一个区域,地质年代较短,对于我们后期的科研研究和信息的提供有什么帮助?大家知道月球的形成了41亿年了,在前几次人类的采样活动中,他们拿到了38亿年至40亿年间的样品,那么38亿(年)再往后的样品还没有拿到,那么我们如果有更年轻的样品,我们就可以把这段野化历史接起来。
嫦娥五号降落在月球表面的时候,它怎么能够站得稳呢?我们在中学时候看到卫星拍回来的月球表面的图片,都是凸凹不平的,那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我们(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三次(降落),不管是正面也好,背面也好,每次都是稳稳地着陆在月球。应该说我们的着陆技术是过关的,它从环绕月球飞行,启动动力下降,一直到着陆月球表面,它是一系列的一套组合动作。从最初的减速为主,然后调整姿态,然后测量障碍,然后避开障碍,然后缓冲着陆,这一套组合技术才完成的安全平稳着陆。我们具体降落之后,到底怎么挖这个土?我们采用了钻取和表取两种方式,为什么会安排这样的两种方式,有两个目的。一个目的是提高采样的可靠性,因为采样还是有风险的,万一有一种方式不能取到,我们还有另外一种方式来取,采到样品的可靠性就大大提高了。第二个目的,就是增加样品的多样性,我们不仅仅有表面样品的获取方式,我们还有这个钻取样品的获取方式。那么钻取的样品,就可能会保存有地层结构的一些信息,这些信息科学研究的价值就会大大地增大。在我们钻取土壤的过程当中,会不会也碰到坚硬的岩石等等,我们该怎么解决?
这就是我们的最大的一个难度的问题。首先,月球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不确知的一些内容,包括就是月表以下的内容,是一个坚硬的岩石,还是一(层)松软的土壤,这我们都无法事先知道。预知的。所以我们进行顺利吗,我担心的就是这个问题。进行的还比较顺利,首先整个钻取过程,实际上是在我们地面实验的过程当中,针对各种各样的那种月球的土壤特性,实际上都进行了一个模拟,然后做了相应的实验。在不同的硬度,有些是能够可以直接通过钻机的这个驱动,然后直接穿过去,然后就把岩石的土壤,然后直接带回地面。我们到底要带回多少土壤?我们给嫦娥五号任务设了一个指标,两公斤(千克)。这个指标为什么这么少?这个指标很早我们就定了,在论证的时候就定了,因为它是一个叫工程设计的原始指标。怎么说呢?月球样品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样品容器的大小、重量、体积,容器的大小进而又会影响到整个上升器的大小、重量。采样量的多少,还会影响到采样机构的设计,采样功率的多少,所以最后,它是一个对整个探测器都有影响的一个指标,我们当时也想多采一点,但是我们选择了两种采样机构,最后大家核算下来,以现在的运载能力,以现在我们的探测器的飞行方式就是两公斤(千克)。这个两公斤(千克)虽然定得很少,应该说对于无人采样方式来说也还不少了。
这两公斤(千克)的月球表面的土壤,是最具性价比的采样。可以这么说,两公斤(千克)是一个设计指标,在采样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我们对于嫦娥五号首次采样任务来说,我们并没有把两公斤(千克)作为一个硬指标,我们是把采得到样品,能够带着样品返回地球作为硬指标的。当然有了两公斤(千克)这样的一个指标,我们在工程研制过程中是严格去按照实现两公斤(千克)来做的。说到这个话题,我们一块儿来看一下相关的短片。月壤是嫦娥五号奔赴月球的核心任务,着陆器登陆月球后开始启动挖掘装置。嫦娥五号配置的表取与钻取两套月壤采集系统,采样机械臂负责采集月球表面的土壤,钻探机则负责钻进月面之下,从内部取土。钻取采集到的月壤,直接进入安装在钻杆里的一个封装袋中,这个封装袋有一个巧妙的设计,它被套在钻杆上,随着钻头往下深入,土壤不断进入软袋。当钻进停止后,向上提起软袋,袋子被弹簧丝封死,进入整形装置,软袋像卷香肠一样被盘绕起来,最后放入密封仓。但其实接下来,嫦娥五号才面临着更大的难题,那就是如何回到地球。之前我们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四号,那我们最好的完成目标就是我们到了月球就不用再回来了,而嫦娥五号是实现了之前的所有的突破,我们到了之后还要回来,我们怎么回来?
回程,过去是没有经验的。我们现在回程的主要环节,有这样几个,一个是月面起飞,一个是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一个是月地入射,最后一个是再入返回,高速再入返回。对于月面起飞来说,我想有两个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一个问题,就是在月面的起飞,相当于地表的发射。着陆姿态什么样,起飞姿态就是什么样。但是我们又要要求它,在这样的姿态下,按照预定的轨迹进入到叫绕月的轨道,所以,这就是一个在不确定姿态下的起飞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准时起飞问题,因为我们起飞之后,后面的交会是要瞄着后面的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来考虑进入月球的轨道,那就要求我们在预定的时刻起飞。不是还有轨道器和返回器,在轨道上等着接货吗?就是说你赶不上这班车了,相当于这个道理。对,如果你这个不在预定的时间起飞,你跟它就不在一条道上,所以你们这个货就没法交接,所以这个还有一个准时起飞的问题。一系列的问题,那么起飞之后,就上升器携带这个样品容器,要跟这个轨道器和返回器的组合体,进行交会对接样品转移。
交会是指上升之后的轨道,要跟轨道器的轨道有相交的地方,只有相交了,你们才能够进行对接,只有见面了你们才能握手。假如说它真的就错失了对接的机会,还有下一次轮回的对接的机会。我们就要重新来进行后续的轨道重构,把后面整个过程的轨道,再做一次设计,按照预案去组织第二次的交会对接。这个时间成本有多久?这个时间成本可能要,有可能一个月就是一个月球月。要等到相同的这个,地月日月关系。所以首先要交会,交会就是我们俩见面,然后要对接。对接是我们俩握手,然后样品转移,我们再把东西传递过去。接下来,我们来聊聊交会对接它的难度,两位仔细地给我们讲一下。首先咱们交会对接,实际上是国内甚至是国际上首次在月球轨道做一个无人交会对接,国外有做更多是通过有人去完成的。还有一个特点,我们这个交互对接,因为受上升器,它起飞重量的一个约束。它整个交会对接的设备敏感器,它(的)重量都约束都非常强,要求特别轻特别小,这也是限制我们交会对接任务设计的一个难点。有一个交会对接的时候,采用抱爪式对接机构,这有什么特点?
首先交会对接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包含多个阶段。首先实际上是一个从远程导引,将上升器导引至这个轨道器的一个前方,大概是100公里(千米)左右,之后是轨道器,通过它的这个敏感器,然后去捕获上升器,然后采用一个自主的一个过程,然后逐渐缩短,轨道器规范组合体与上升器的这样的一个距离,最终实现了这一个靠拢,这就是一个整个的对接过程。完成靠拢之后,最后会通过这个抱爪式机构,然后让轨返组合体,它抓住这个上升器,然后形成一个联合的一个联合体。完成联合体之后,然后实现这个样品的一个转移工作。我们的嫦娥五号怎么返回地球?轨道器携带返回器进行月地转移,在距地球5000公里(千米)左右,这个轨道器就会把返回器释放出来。根据事先设置好的姿态,再入的角度,进入到大气层之中,我们叫做半弹道跳跃式再入返回。这听起来很复杂,我们该怎么理解?我们先来说跳跃式,因为从月球转移到地球,它接近地球的时候,这个时候的速度将近11公里(千米)每秒。这是个什么概念?11公里(千米)每秒相当于子弹(速度)的十几倍。子弹速度的十几倍。对,我们子弹的速度大概是七八百米每秒,而11公里(千米)每秒应该是十几倍的子弹速度。相当于声音速度340米每秒的三十几倍,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高的速度。以11公里(千米)每秒这样的再入速度,要在相同的时间内着陆到地面,也就是要(将)速度从11公里(千米)减到零。如果时间短了,那么冲击就很大,力的影响就会很大,就跟我们踩急刹车一样。那么热的影响也会很大,而如果我们将这个刹车进行时间延长,让它变成缓慢地减速,那么它的力的影响和热的影响就会改善,所以我们通过打水漂来增长减速的这个路径,来增加减速的时间,这样我们就让它着陆的更加舒服一些。
火箭升空是不停脱节的,然后保证自己前进的速度,和推进的力量。当嫦娥五号返回的时候,也是这样要边飞边扔东西的吗?嫦娥五号从文昌发射起飞的时候,是8.2吨的一个重量。到了月球之后,我们这个轨返组合体跟着上组合体分离了。着陆器,就是着上组合体,就是落在了月球表面,然后上升起飞。这时候着陆器不就丢掉了,丢了之后,然后上升器跟轨返组合体进行了一个交会对接。交会对接完成之后,对接的一些设备跟上升器,然后又跟轨返组合体进行了一分离。这时候上升器和相应的一个对接支架的内容的一个重量又抛弃了,我就剩下了一个轨返组合体带的样品。然后规范左体带的样品,然后又踏上了一个征程,然后踏上了这个回程。在最后5000公里(千米)高度,然后轨道器和返回器分离,然后最后返回器,总共有300多公斤(千克),然后就回到了一个地面,只有边飞边扔,才能够减轻负担。减轻负担。最后轻松地回到地球表面,回收的设计又是什么样的?我们在返回器上,设置了一些无线电信标,它可以向外发送无线电信号,那么我们的搜索设备,可以在收到这个信号之后对它进行定位,然后发现返回器之后,就可以对它进行观测、保护、处置。
说到这个话题,我们一块儿来看一下相关的短片。2020年12月19日,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接收活动,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举行,从月球带回的两千克月壤中,有一部分将由国家天文台进行科学研究。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卫星,它的引力为地球带来潮汐变化,影响着海洋中的一切。它的微光为夜行动物和植物提供能量,它让地球自转的速度放缓,为生命的出现带来适宜的环境。当我们仰望浩瀚的宇宙,那里有着难以计数的星球,而地球只是其中的沧海一粟。有人说人类或许是宇宙中孤独的存在,那么为什么宇宙中会有人类这个孤独的族群,我们到底从哪儿来?好奇心和创造的本能一直驱使着我们在探究这些未知。月球,这个距离地球38万千米的卫星,无疑是我们了解外星球的最好开端,而月壤中所暗藏的答案,中国将与国际科学家共同去寻找。带回来的土(目)壤,到底我们要研究什么?应该说不同的科学家,他有不同的研究兴趣。你比如说研究宇宙演化的科学家,他就特别关心这个地质历史问题。研究这个生物的科学家,他就特别关注这个里边有没有生物信息问题。就可以设想一下,有些发现月球上有没有水,我可以通过分析这个人家样品得到,生命目前是认为,是没有的。但我们也就可以证实这件事情,不同地点的月球样品,反映的这一区域不同的地质历史的信息,科学家们能够用它来研究什么?我跟你一样,我也是期待之中,我们相信这个样品回来之后的科学研究过程中,科学家们会提出很好的创意,开展有价值的研究,当然我们也欢迎观众朋友也来出出主意。
您这个想法非常好,随着我们对月球的了解,还会给普通人带来哪些好处呢?大家已经很清晰地感受到了,航天技术对我们生活带来的各个方面的影响。比如说导航,你现在出门导航就是靠的导航卫星系统,那么你出门看天气就是靠的气象卫星,这些已经给我们的生活叫处处都在了。那么月球当然它的给我们的影响,还稍微远一点。这样就有一个问题,我们怎么看待月球?我个人认为,人们对月球的认知,就跟一二百年以前,人们对深海的认知差不多。那个时候我们对深海知之甚少,不知道它里面有什么,没有想到人们现在需要通过利用深海来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月球可能就是一二百年的深海,当我们对月球有了越来越多的认知之后,我们对于如何让月球探测技术为人类服务,也就会有更加清晰的这个概念了。未来我们对探月的发展,会是怎样的?在后续的月球探测活动中,我们能不能在月球上也建立一个科考站,为科学探测活动,为未来的技术的验证提供更好的支撑,这一条应该说得到了很多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的赞成,也得到了一些国际上开展月球探测国家的认可。那今天非常感谢两位来到我们《透视新科技》,跟我们共同探讨嫦娥五号这样一个话题。那也感谢您收看我们今天的《透视新科技》节目,如果你想了解我更多的节目内容,可以下载央视频去分享其他的节目。好,我是胜春,今天的节目就到这了,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通讯员 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