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期【齐悦读—线上共读—透视新科技】“齐悦读”[线上共读]《深地探测》
(通讯员 邓辉)
讲座题目:透视新科技——深地探测
主持人:胜春
做客嘉宾:丁志峰,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苏德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2年1月24日~1月30日
(备注:讲座视频可循环播放)
透视新科技——深地探测
讲座内容:
各位好,欢迎各位收看《透视新科技》 !我是主持人胜春,平时我们形容办一件事难,说“比登天还要难”。其实这句话在科技界来讲是恰恰相反的,因为在科技人员面前,他们会觉得这个入地比登天难得多。举个例子,人类早已经可以登月了,那月球与地球的距离是四十万千米左右,可是就在几年前,人类精准探测地下的距离深度只有几百米深。不过在2018年,有一项科技成果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的一等奖。这项成果改变了过去,它可以让人类探测地下深度精确到几千米,这是一项什么样的发明呢?我们来看一下。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颁给了何继善院士,以及他的团队发明的广域电磁法和高精度勘探装备。广域电磁法精确探测地球深度,从以前的几百米延伸到了八千米以上。精确探测深度是欧美同类先进仪器的十倍以上,并且打破了电磁法探测地球的技术和装备被欧美垄断的现状。它是如何实现了探得深、探得精、探得准的?又为什么满足了深地探测的战略需求,并为深地探测提供了“中国范本”。
欢迎回到我们的演播室,首先还是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今天请来的两位嘉宾,一位是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丁志峰,欢迎您丁先生!另一位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研究员苏德辰,欢迎两位!今天我们探讨的是深地(探测)这个话题,对我们普通百姓来说,对深地这个概念不是很清楚,两位先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深地?到多深才能叫深地?对于我们地球来说,地球的半径是6371千米,那么地球里面可以分成很多层,从地球结构上来说,那么深地的话,可以一直到地核那个深度。我们来看一下。
我们的地球它分成地壳、地幔和地核。地核是地球的内核,像我们鸡蛋的鸡蛋黄似的,内核它的深度大概是两千九百千米。那么到地球最外层有地壳,那么地壳的大陆上的平均深度是三十多千米,到海洋里面就更浅一点,大概是几千米到十千米之间。深地对于不同的学科,它是有区别的,比如说对于地质上来讲,对于地质科研上来讲,我们现在的深地可以是从地表一直到地下十几公里(千米)的深度,就是对于我们地质学家。十几千米深?嗯,打钻取心十几千米就已经是很深了,对于我们生产从我们平常的主要的固体矿山是五百米(深),从五百米以下,我们国家准备向两千米进军,从五百米到两千米(深度)之间的矿藏开采也就是我们的深地的一个主要的内容。那我们理解的这个深地,这个界点在哪里?多深以下算深地?是五百米以上以内,是不算深地吗?还是五百米以下才算深地?肯定是五百米以下。五百米是界点吗?对,五百米可以作为一个(界点)。深地的界面。是绝大部分咱们中国的,那个固体矿产的开采的深度是五百米。那我就明白了。那接下来一个我相信这个时候观众心里一定琢磨这深地,这底下到底有什么东西呢?两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是这样,因为平常我们说跟经济最直接的就是挖矿、开矿。在咱们国家大部分的矿山的开采的深度是五百米,很少有超过五百米的,但是特殊的像黄金的金矿,它可以现在达到了一千多米深,甚至是将近两千米。但是油气除外,因为油气它是流体,它可以到几千米的深度。地球在形成过程中,是越重的元素越往下边,所以地球从地表往地核内部来讲,它越往下重金属元素越多,现在我们人类需要的可能是这些个金属物质需要的更多,所以再往下(探测)。那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真正的重金属都在里面呢。对,对。是我们长期人类没有探究的地方。对,因为根据咱们的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我们没有那么强的实力去挖下边的矿。那在节目一开始,其实我们已经给观众朋友介绍了,在科技界来讲,我们上天容易,因为都可以到达月球了,可是入地怎么就那么难呢?两位能给我们普及一下吗?
地下东西相对来说是跟地上的东西相比较起来,我们探测起来是有非常大的差别的。因为从地表以上到太空,到星球,那么我们都是可以直接观测到的,那地表是通过地质方法,我们可以地表上可以观测到。那么对于星空,我们通过望远镜可以看到,那么地下的东西,我们不能直接观测到。目前来说,我们的科技水平,我们只能通过各种各种不同的这个地球物理这些方法,间接地对地下这个物质进行探测,这就是这个地下的不可入性,这也就是我们对于深地,地下的奥秘探测的一个难点之一。用我们普通人说的话,就是我们看不进去,看不透这底下有什么,但是我们可以透过云层、星空看到其它星球,可以这样理解吗?可以这样理解。因为我们平常看的是透过空气来望星空,这是上天。下海也相对来讲比较容易,毕竟那个海水它的密度跟岩石那个密度相比较要差得多。而地下的岩石的那个密度非常得大,非常坚硬的岩石,阻隔了人们这些个几乎所有的工具,你往下边开采的话,都是非常困难的。并且它的温度也在增高,这个叫地温梯度,每增加100米,它的温度会增加一定的值。当然地球上不同的地方,这个值是不一样的,不同的。
比如说我们在江苏东海打科学钻探,地表就是我们平常的温度,到了5100米(深)的时候,它的温度已经达到了一百五十多(摄氏)度,那么你地下的那些个仪器设备,你在平常环境下很正常。对。五千多米就无法正常工作了,高温度到压情况下,你要想正常的来取得那些数据,那么就需要研制高精尖的那些个(设备),至今为止通过岩石到地下的人类的活动,只有四千多米(深)的采矿,就是在南非。那已经很深了。已经非常非常深了,并且是非常困难了,在咱们中国能达到一千多米(深度),两千米左右在山东开金矿。我本人到过地下一千米,一千米您看到了什么?那个真实的感受是什么?地下一千米,主要的感觉就是温度明显的比上边要高得多,所以必须要有很强的那个通风设备,在地下非常强的通风才能保证下面的那个温度比较正常,湿度比较正常,然后才能够进行其它的真正的采矿生产活动,人才能在下面生存。
那您看我们这一项技术发明奖,这个成果研究出来之前,我们传统的方式来探测地下都是用什么方式?这个原理又是什么呢?对于地下的探测,传统的方法现在主要还是用地球物理的办法,那么地球物理比较专业了,它里面主要的方法是现在目前用的最多的,是用地震波的方法来探测地下结构。地震波的方法,就是通过激发的这个震动。这有两种方法,从目前来说用的比较多的,还是用人为制造的震动。怎么人为制造?就通过爆破用炸药爆炸,爆炸以后,它地下的介质会一震动,震动就以波的形式往外传播。往外传播,然后我们通过传播回馈来的信息,就像我们在水面上扔块石头,看那个水面的波纹。泛起了涟漪。涟漪,它是往外传播,(地震)波也是这么(传播的)。然后我们收集这个信息,来推测和计算出我们地震波波及的地方到底会有什么样的东西,甚至是什么矿藏,是这个样吗?对对对,因为它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通过不同的矿藏,不同的介质,那么我们通过我们接收到的地震波的信号,可以反推到(通过)下面介质的(地震波)速度的(物质)结构。因为不同的矿藏,(波)通过介质速度是不一样的。好,我们通过短片去了解一下它的原理。
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就是科学家利用自然大地震产生的地震波探明的,现在用地震法进行深地探测,主要是在地表以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在向地下传播时,遇有密度、弹性不同的岩层分界面时,地震波会发生反射与折射,再用地表的检波器接收这种反射与折射回来的地震波。通过对地震波记录进行处理和解释,可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虽然地震波探测的岩层结构准确度更高一些,但是地球上很多地方却并不适用地震的勘探方法。我在想这个优缺点在哪儿?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讲,我首先觉得它有点破坏地球,是吧,我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还是这个破坏是微乎其微的,您怎么理解?嗯,有这方面的因素。地震波它毕竟它用炸药来爆炸的话,对地表对环保还是有影响的。所以这样的话,地震波的方式在野外,在操作的时候,还受到环保上的限制,许多地方用地震波的能源,还是比较困难的。这应该说是它的缺陷。这是它的缺点。它的优势是什么呢?它的优势,它的探测的精度比较高,探测的深度也比较深。您给我们补充一下。
深地探测,不光仅仅是一个物理方法。地球物理方法,还要有真真正正的就是要进行打钻,这个叫科学钻探。因为现在人想下去,超过五千米的地下空间,人下去是非常非常困难的,最有效的一个办法就是进行科学钻探。现在地球上,咱们整个世界上已经实施的科学钻探,最深的是苏联,它在科拉半岛上有一个超深钻十二公里(千米)。你像科拉钻探一万两千米,往下打的时候非常的艰难,它打到一万米的时候,苏联那个时候搞过一次举国欢庆,一万米停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到处去做报告,做功勋,我们超过了美国,超过了美国九千多米的(深度)。人类的突破。对,人类的突破。然后它恢复生产的时候,就恢复钻探的时候,刚恢复不久,地下七千米的钻杆断掉在地下,也就是地下七千米的那个钻孔就没法用了,你要从它断掉的那个地方,去把那个井封上,从那个地方去往周边叫侧钻,往测方向再接着打钻。明白了,明白了。德国的那个钻也是发生了几次类似这样的事故,大的侧钻就进行了三次,越往下难度越大。说到了这个传统方法的优缺点,那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我们这个发明一等奖,到底是怎么探测的呢?我们通过短片,去了解一下它的原理。
用电磁法进行地球物理探测,与地震波有异曲同工的地方,只不过电磁波主要是借助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导电性的物理特性。电磁波也是利用人工的方式,用专门的设备向地下发射频率不同的电磁波,再通过接收装置分析电磁波在地下的空间和时间的传播规律,来判断地下的构造,从而准确地探测到地下深处的具体情况。刚才我们通过短片可能对电磁波这项勘探技术,可能是知其然未必知其所以然,所以两位先给我们解释一下这个电磁波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原理?它还是用电磁信号来探测下面的介质的导电性能。这个介质就像地震波和电磁波,这两个探测的东西是不一样的,那么地震波它探测的是地下介质速度的变化。那么电磁波探测地下介质,它的导电性的变化,我们叫电阻力的变化。那么不同的介质导电性不一样,不同的矿藏导电性不一样。比如金属矿,那肯定它的导电性比较好。那么通过电磁的方法可以探测这种金属矿的话是非常有效的,它比地震波这方面更有效。比如说金矿,金矿经常是一条很直的一个脉,从上往下延伸,金矿里的石英脉里面,经常含有很多的金属矿物,比如说黄铁矿、黄铜矿,因为它含有大量的金属矿物,它的电导率就跟周围就完全不一样了,然后何院士他们的那个方法,就是能够特别精准地判断出这个含矿的地质体和周围的岩石,我们管它叫围岩的那个区别。然后何院士他们那个是能够达到非常深的深度,能够达到八千米,这个已经非常非常的深了。因为我们平常日常的采金矿的深度,在咱们国家才不到两千米,所以它的意义比较大。接下来特别希望两位专家给我们介绍一下,具体这个获奖项目在哪些方面做了创新?
何继善院士他们这项发明,那么在世界上来说应该是领先的,有很多创新点。首先表现在他的这种理论方式,理论方法上面有创新。平时我们传统的用这个电磁方法探测的时候,我们是用的是平面波的方式来处理这些数据,那他在理论方式上,他把平面波就是改进到曲面波。那么这样的话,跟实际情况更接近,那么他出的这个结果,就是更符合实际。为什么曲面波就比平面波更接近呢?我们知道我们一个点激发的一个波,它往外传播的时候,就像刚刚举的例子,水面上激发的一个水面波往外传播,它传播它是一个圆形,往外扩散的。所以你要描述这个波的话,传统方法是用很多平面波来近似描述它,就距离近的话。那么它距离远了以后,它是一个曲面出去的。那么这样的话,我用曲面波来描述,就更接近实际情况,那么这也是何院士他们对于传统方法一个改进。我用简单的方法理解,这个曲形波是不是跟我们的地球,这个圆形比较接近。对,跟这有关系。你要探测浅的东西的话,用平面波可以近似好,但你要探测到深地深的情况下,就得考虑它这个曲面效应,所以这也是他这个方式的一个创新点。
另外和院士,他对这个信号处理,他能够接受的信息也多,比以前的方法要多得多得多得多。不是一个数量级的,然后它能够接受很多很多的信号,然后从中分析出有用的信息,然后再把这个有用信息提取出来,还原出来你地下是什么状况。那么我们搞地质的人,就希望越精准越好,那么曲面波和平面波,平面波只能比如说给一个很粗糙的一个形态。他这个曲面波,就能够(反映)非常精准的一个形态,那么在他那基础之上,我们是打钻也好,是搞生产也好,我们就能够有的放矢了,那就能够节约很多很多的成本,效率也就提高了。探测仪器这方面他有了更多的创新,那么在电磁波的能量等于它的一个源,源的能量相比国际先进水平来说的话,他又提高了一大截。目前来说,实际上(国外)最强的基本上是五十千瓦的能量,电磁能量往下探测。他这个新的发明的设备可以达到两百千瓦,那么这能量比通常的电磁波的方法,探测方法能量更足。那么我们知道探测的地下结构越深,我们需要这个能量就越高,这样我们才能获取更多的深部返回来的信息,那么在这方面他的这个发明对于我们深地探测来说是非常有用的。
我们可以这样简单的理解,比过去的更精准,同时也更环保了。对,它这个环保方面,因为它的源跟地震波的源不一样,地震波要通过爆破、炸药,它肯定对环境肯定会产生一些影响。它的电磁波的话,它基本上是没有这方面的影响,所以它的电磁波的源的话,还是绿色环保的一个源。那成本怎么样?成本它要相对于我们地质勘探来讲,成本就要低得多了。为什么?因为地质勘探的方法是要打钻,或者是用挖洞的办法,去直接去看,那个成本太高太高了。跟过去我们地震波的方式,它的成本低体现在哪儿呢?体现在我们这个费用上,勘探的费用上面,还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做一个常规的地震波的探测,那么在一百公里(千米)长的测线剖面,探测下面的结构,一百公里(千米)长度的剖面的话,它的成本大概要四五百万(元)这个成本。用电磁方法的话,一百万(元)以内就可以做到了。电磁波的方式,它有缺点吗?
举个例子,我们要是探测地下的油田、石油,那么这是用地震方法,是最有效的。因为地震方法地震波的方法,它最有效的就是可以探测到下面地层的分层结构。电磁波这方面,可能比地震波更差一些。在地球探测方面,这个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发明获得了成果,相关设备的研究等等,都一下子同步提升了,那在这方面我们这项发明,在装备上也是打破了国外的一些垄断,两位怎么看待这方面的问题?我觉得这个发明也是在国际上也是影响比较大的,那么何院士他这个发明,它包含了既有这个理论上面、处理方法上面,还有设备上的创新,那么一个团队,能在这么多的方面全面地去创新,那在国际上还是非常少见的。我打这个比方不知道对不对,我们把地球比喻成一个橙子,我们在不停深地的勘探、探测,然后发现里面有宝藏,我们把它提出来,就像把橙汁吸出来之后,这时间久了,橙子会不会糠了,会不会影响到我们地球的健康?你要是说时间久了的话,可能会影响,但现在来讲人远远没有达到那个可以忧虑的那个程度。那这个度我们人类是有考虑,科学家是有把握的吗?
这个科学家有充分的考虑,因为我们整个地球,比如说地壳,大陆地壳是(平均)三十多公里(千米)厚,我们的最深的钻孔才打了十二公里(千米),它连地壳的三分之一都不足。然后德国的那个是第二深,是九千米,我们中国在2001年到2005年进行了一口科学钻探,是五千一百米。然后我们前两年在东北叫松科一井、松科二井,那个科学钻探是七千米,这些个深度远远达不到说咱们普通公众可能忧虑的(程度)。会不会把地下的岩浆打出来,会不会引起什么地震,或者引起什么其它的灾难,或者是像你说的是这一个橘子变糠,完全没有达到那个程度。您刚才说的这个地壳的三分之一是什么概念?假如说我们把一个地球比做一个鸡蛋的话,它是什么概念?鸡蛋壳就相当于我们的地壳,大陆部分那个蛋壳的厚度是三十多公里(千米)。那么我们最深的苏联那个钻孔,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才打了十二千米,就不到三分之一。相当于我们蛋壳的三分之一,还没碰到蛋清呢。蛋清、蛋黄根本就没有碰到,所以人类为什么说入地困难,还远远达不到真正实现入地梦想的,这个梦想远远还没有实现。不过我们也真的希望人类对地球有更多的了解,而不是更多的索取。
说了这么多关于电磁波,探测地球不断的下沉的这个深度,我们更想知道了解了这些,对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对人类的进步推动是什么样的体现?我们知道地下很多未知的世界,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也是在不断的扩大,例如我们现在对很多我们以前开拓不了的地方,我们是在进一步的开拓,例如川藏铁路到青藏高原那边。随着青藏高原那边的开发、发展,对于这些更艰苦地区的深部地球的探测,也是拿到了议事日程上面来了。那么在这些地区探测的话,因为地表比较恶劣,那么通常用的方法还是遇到很大困难,那么,何院士他们这个团队在这方面也做了更多的创新,他们以后的发展方向,可能是把这个探测从目前的地表探测(发展)到后面的海面探测,一直到空中探测,这样的话可以克服很多地表不利的因素,这个很多艰苦的地区也可以完成这种高精度的探测。所以,苏先生我特别希望您能替我们展望一下,当我们有了这项发明技术之后,我们未来对深地探测可以乐观的替我们畅想一下吗。
是这样,他们这些个方法,就是电磁波也好,或者是地震波也好,它是给地质学家或者给我们实际生产,比如说采矿勘探,提供了一个辅助。但是真正要是想了解地下的真实情况,必须要(多方)配合深地探测,不光仅仅是一个物理方法,地球物理方法,还要有真真正正的就是要进行打钻,这个叫科学钻探。科学钻探怎么说?我们比喻,比如说我们人体检,说我肚子里面有没有什么东西,我脑袋里面有没有什么东西,我们可以用,先用什么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或者什么B超(二维超声)是吧,这个是外表的,没有破坏,没有损伤的。但你真正的你里边有什么结构,或有什么问题,我要穿刺,科学钻探和地球物理方法就跟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穿刺之间的这个区别类似。明白了。
现在通过地球物理的方法,我们先把(地球)大致的结构了解清楚。有的放矢。对,然后我们要马上进行的这种,现在计划的万米深钻,我们向地下就是一万米进军,把地下一万米的这个岩石结构,把样品取出来,固体的、液体的、气体的样品取出来。然后到底它是什么东西,然后跟地球物理的方法去比对,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去验证地球物理方法,这些个地球物理方法到底精确不精确,比如说何院士他们可以测到八千米(深),那么我们如果把八千米(深度)的样品,和他那个八千米原来的理论的结果去进行对比,我们可以修正他的结果。修正他的结果以后,然后何院士他们的结果,再根据修正的情况下,可以再向更深的地方去进军。不同的学科是相辅相成的,最终的目的都是一个让人类更多地了解地球,合理有效地利用地球。
今天非常感谢两位专家,跟我们共同来透视这样一个高科技的这样一个科研成果,其实有的时候我们说到深地探测,甚至会引发我们很多哲学的联想。我们了解自己,了解世界,了解地球,了解外太空,那可能很多事情都是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究的。再次感谢两位来到我们的演播室,也感谢您收看我们今天的《透视新科技》,我是主持人胜春,咱们下期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