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活动中心 > 公益培训 > 内容

第318期【齐悦读—线上共读—党史故事100讲】“齐悦读”[线上共读]《初级阶段 明晰国情》

2021-12-15 11:25:38 来源: 点击量:
0

讲座题目:党史故事100讲——初级阶段 明晰国情

讲师简介:王炳林,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讲座时间:2021年12月13日~12月19日

(备注:讲座视频可循环播放)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video/index.html?art_id=2109360457880549751&read_id=58a2229e-ef00-470e-8bd6-9df4e57af38e&ref_read_id=6a5bc22a-113d-4081-9428-29962e781fd8&reco_id=&mod_id=&cid=&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video_default

党史故事100讲——初级阶段 明晰国情

讲座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也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它准确地界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历史方位,保证了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那么,这样的理论创新究竟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围绕着这一理论的提出,又有着哪些令人难忘的历程?让我们重温这场理论创新背后的故事,更加全面的领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深刻内涵。北京师范大学王炳林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党史故事100讲》之《初级阶段  明晰国情》

讲第一个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认识国情,认清发展阶段,无论对革命还是建设或者改革,都是十分关键的问题。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认识国情,最重要的是搞清楚,现实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它的变化。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全面准确地把握了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样一个基本的国情,才正确地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并引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那么,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也有一个如何认清国情,正确判断我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的问题。像中国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时间不长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对它的基本国情应该有一个怎样的认识?其实,党在过去是经历了一个极其艰辛的探索过程的,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

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是列宁。列宁认为,在经济落后的俄国,只能建成“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而不能立即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但是,列宁当时主要回答了俄国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具体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发展阶段问题。1936年,苏联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在不久斯大林就提出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设想,造成了消极的影响。苏联没有解决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那么,我国的社会制度确立以后,毛泽东曾比较正确地提出过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问题。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初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后,毛泽东意识到,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他在读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时候,提出了这样一个重要观点。他认为,说社会主义这个阶段,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他说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的过早了。但是,在六十年代党的指导思想方面,存在了一些“左”的倾向,后来又把社会主义理解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因而,也就中断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这种有益的探索。那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又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原因就在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的一系列新政策。虽然在实践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然而,在理论上却同过去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发生了冲突。有些人就怀疑,改革开放的路线和政策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那么,另外也有一些人,否定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的必要性。为了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就有必要从理论上深入开展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的研究。那么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邓小平指出,说要使中国实现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一个是人口多、耕地少。邓小平说,我在跟外国人谈话的时候就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这就是突出了中国的特点,看到这样一种相对比较落后的情况。

在1979年9月,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就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有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应该说这个提法是中央文献当中第一次使用,“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这样一个概念。1980年的4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又强调说,“要充分研究如何搞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现在我们正在总结建国三十年的经验,总体来说,第一,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我们过去就是吃过“左”的亏。第二,不管搞什么,一定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经过一个时期的探讨,大家对于社会主义还是处在初级阶段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在这样的背景下,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提法,说“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

当然了,这样一个提法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表述,也还没有把它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性的问题来加以把握,但是,也是一个重要的探索的开端。那么,经过五六年的实践和理论的探索,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强调指出,说“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邓小平的这个论述,可以说是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明确了这一问题,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根据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党的十三大报告充分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以此为立论的根据,确立了经济发展的战略,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以及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等重要的任务。

在党的十三大前夕,邓小平的论述为人们指明了理论创新的正确方向。1987年10月2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次大会的报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指出了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既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一次新飞跃,也是我们党把握中国国情的一次新飞跃。那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究竟有着怎样深刻的内涵?它的出现又将如何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就社会性质来说的,就是我国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具有了社会主义最基本的特征。因为,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那么在经济上,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那么在政治上,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的政治制度。那么在思想文化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已经确立,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这样就回答了我国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发展阶段,界定了我国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阶段。这是就发展程度来说,我国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态,还没有根本改变;社会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还不够健全,像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我们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这样就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方位和发展战略。我们还要认识到,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初始的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特定的阶段。我国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那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呢?我想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我国原来处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去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应有的发达的生产力基础,提高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程度,实现工业化。那么第二,我国现实的国情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总的来说,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要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有很长的路要走。第三,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也决定了我们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一些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有了高度的发展,这就使我国要实现的现代化具有更大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对当代中国国情的科学判断。我们讲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这个基本国情,所以说这一理论的提出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谈到这个理论的意义,我想有这么以下几点,第一,科学地回答了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达到一个新的水平。第二,就是这个理论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的科学依据。从初级阶段出发,我们就可以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第三,那么这个理论,是我们防止错误倾向,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的强大思想武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表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社会主义还不成熟,还是不完善的社会主义,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商品经济还不发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这样一个实际出发来建设社会主义,要求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

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经历了近九年的探索与实践之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终于正式的提出了。这一科学论断,不仅是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然而,理论的提出仅仅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在十三大上,在正确认识了基本国情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也正式确立了,这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生命线,也是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百年不动摇”的政治路线。那么,这条基本路线究竟包含着怎样深刻的内容?它的提出又对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有着哪些特殊的意义呢?

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或者阶段的行动纲领,是统一全党思想的政治基础。党的政治路线正确与否,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贯彻的怎么样,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在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出来一条正确的、科学的基本路线。那么这条路线呢制定,也是有一个探索的过程的。首先就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就提出实现党的工作重点转移的要求,这样也推动了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那么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在“左”的这个思想指导下,我们党曾经以忽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那么邓小平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抓紧时间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那么这样一个探索,实际上就为基本路线的制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前提。那么其次,就是随着对国情的认识的深化,那么把党的政治路线这种探索,又向前更推进了一步,最终形成了社会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那么,这样一个基本路线,就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

随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命题的确立,邓小平逐步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这样一种基本路线。那么,这样的基本路线的确立,可以说它正式地开始,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开始了。比如说,从一个中心来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这就意味着把经济建设摆在了中心的位置。邓小平反复要求全党,要牢牢抓住这个中心。他强调说,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说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说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要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

那么,从改革开放这个基本点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最重要的就是改革开放。邓小平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政策,并且尖锐地指出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事业就会被葬送”,可见改革的重要。那么从思想基本原则这个基本点来说,针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右”的思潮,邓小平在1979年3月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后来,“四项基本原则”这个概念,又被先后载入了党章和宪法,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那么这样,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的政治路线就逐步地充实和发展起来,就逐步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这样一种基本的轮廓。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那么这样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政治路线,便发展成为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那么这条基本路线,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我们党经过长期探索和思考而得出来的最重要的结论,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同以往各种政治路线根本的不同。同时,一个中心也不能离开两个基本点,要完成中心任务,实现奋斗目标,要有政治保障。邓小平说,“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完成中心任务,实现奋斗目标要有根本动力,改革开放就是动力。邓小平明确指出说,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可以说,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人民的幸福线。党的基本路线,对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指导和规范性作用。实践证明这条路线的科学性,也向我们提供了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邓小平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这里的一百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概念,强调的是要坚持,要执着,就是不能动摇,不能改变。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呢?第一,党的基本路线是正确的,科学的,管用的。基本路线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的体现。那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明确指出,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因为这样它重要,所以就不能动摇。第二,党的基本路线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要求。坚持这条路线,人民就高兴,就支持,就拥护,如果改变它,人民就会反对。第三,实践已经证明了这条基本路线的正确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焕发出勃勃生机,经济建设、生活水平、综合国力都上了大的台阶,这就足以证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谁想改变也改变不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定了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所谓一百年不动摇,即使表明了我们不动摇的决心,同时也是与这一百年的任务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相适应的。所以,在讲到基本路线的时候,它的那种实行,要跟我们的发展战略紧密地联系起来。

在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上,除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之外,中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总体战略部署的提出,也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三步走”中的第一步,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已基本实现。“三步走”中的第二步目标,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也已经提前完成。“三步走”中的第三步目标是,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今天,中国共产党正在带领中国人民朝着这个目标砥砺奋进、阔步前行。那么,“三步走”总体战略部署的提出,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今天,我们回望历史,又将从中看到哪些重大的意义呢?请继续收看《党史故事100讲》之《初级阶段  明晰国情》。

早在1964年底,召开的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就曾经宣布,说在20世纪内,我国将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赶上并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走在世界前列。但是,随着对外开放,我们逐步看到了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以后,人们开始对在中国能不能在20世纪末实现现代化,感觉到是一个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也就是说过去提的这个目标有点超前了。在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英国客人时,就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这样一个概念。他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和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的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现在的技术水平还是你们五十年代的水平,如果(20)世纪末能够达到你们七十年代的水平,那就很了不起。那么两天以后,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又把“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表述为“中国式的现代化”。

“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同“四个现代化”相比,它新在哪里呢?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现代化呢?邓小平曾经为20世纪末要实现的这个“中国式的现代化”定出了一个标准。他说,“如果我们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就很不错,可以吃的好,穿的好,用的好。”那么在这里,他第一次为中国式的现代化定出了1000美元的标准。同时,用这个“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这样的家常话,来描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这样就使“现代化”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变得让我们普通人民群众,也容易理解和掌握了。我们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邓小平从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或者“翻两番”的概念的时候,一般是用人均数字,而且用美元来计算,为什么呢?首先是因为,邓小平在讲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大多都是在接见外宾的场合,以美元为标准,便于进行国际比较。另外,人均数字给人的感受更加亲切,更容易把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也正因为这样,说人均美元的数字,这样一个小康的标准,就不胫而走了,成了社会上最流行的说法之一。

在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把邓小平提出的(20)世纪末实现小康目标的构想,确定为今后2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也就是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在制定和不断完善20世纪末实现小康水平目标的同时,那么邓小平又开始思考中国下一个世纪的发展目标。在1984年的4月,邓小平说,我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那么第二个目标,就是要在30年至50年内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1987年的4月30日,邓小平在同西班牙政府副首相格拉会谈的时候,第一次比较完整地概括了,从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中叶这一百年间,中华民族百年图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确认了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就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那么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了。那么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就是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对中华民族百年图强的这种宏伟目标做了积极而稳妥的规划,既体现了党和人民勇于进取的这种雄心壮志,又反映了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的科学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大成果。正是在社会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础上,我们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这个伟大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这一集就讲到这里。

【责任编辑: 网站运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