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期【齐悦读—线上共读—党史故事100讲】《科教春天 万众欢腾》
讲座题目:党史故事100讲——科教春天 万众欢腾
讲师简介:王炳林,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讲座时间:2021年11月1日~11月7日
(备注:讲座视频可循环播放)
党史故事100讲——科教春天 万众欢腾
讲座内容: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来,中国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样一个成就,可以从多方面来概括。我这里讲三点,第一,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国家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我国的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第二,改革开放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调动了亿万群众的积极性,全社会创造活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制度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我国从比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到了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过去封闭半封闭的状态转变到了全面对外开放的这样一种伟大的格局。应该说,这样一个转变,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推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社会主义的制度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第三,改革开放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所以我们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种关键性抉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也是一种强国之路,它是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个国家活力的一种源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新的成就。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建国以来党的历史实现了伟大的转折,也成为改革开放的伟大开端。当然改革开放的酝酿和起步是有一个过程的,在邓小平的强有力的领导和推动下,高考制度得以恢复,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应该说高考制度的恢复和全国科学大会,它是当时思想解放的先声,也为改革开放做了重要的准备。所以我们讲改革开放,首先从科教春天讲起,因为这样一个春天的到来,预示着或者说准备了改革开放的进行,所以我们讲第一讲就是“科教春天 万众欢腾”。1977年10月,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各大媒体发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并透露本年度的高考将于一个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一时间,消息很快地传遍了中国大地,广大青年奔走相告,万众欢腾。有人形容说,犹如滚滚春雷,极大地激发了每个有志青年报效祖国的决心。成千上万的人重新拿起书本,加入到求学的大军中去。今天,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王炳林教授去感受那个令人振奋的时刻,敬请关注《党史故事100讲》之《科教春天 万众欢腾》。
1977年的冬天,全国有570万考生从农村、工厂、部队,一路风尘赶到各地的考场,参加了当年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高考的恢复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也改变了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所以说在当时来讲是一个巨大的事件。那么,1977年的高考,为什么在冬天进行呢?关闭了11年的高考大门是如何打开的呢?这里要从一次座谈会谈起。1977年的7月,面对中国科技人才严重匮乏的局面,邓小平是忧心如焚,他主动向中央提出来要分管科技、教育工作。在1977年的7月23号,他就召集一所高校的负责人听取汇报。他在(听)汇报的时候,他特别谈到,他说我们国家六十年代的时候和国际上的差距还比较小,但是到七十年代差距就比较大了,科学技术人员这些年接不上。十年了,邓小平特别提出,教育要坚持两条腿走路,要有重点,一方面大学可以从工农兵当中招收学生。另一个方面,重点大学要从应届毕业生当中,来招收大学生,一定要通过考试,不论你大学招多少学生,都要经过考试。无论什么大人物的孩子,都要经过考试,考试不合格的不能招,不能走后门儿。后来,邓小平在听取中国科学院工作汇报的时候就提出,要召开一个座谈会。
按照邓小平的要求,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迅速在科学系统和教育系统,特别是高校系统,确定了与会的人员。那么,经过广泛的联系,最后确定了33位专家学者,他们当中有德高望重的著名的科学家和高校的知名教授,包括王大珩、苏步青、周培源等等,也有近年来一些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那么,在这33位代表当中,年龄最大的是82岁的小麦育种专家金善宝,最年轻的只有31岁,当时这些参会人员可以说是临时得到通知,事先对会议的内容,会议的主题,会议的长短都不知道。那么,有的参会人员后来回忆说,他当时是在上海,而他的单位中国科技大学,是在合肥。那么,当时要到北京来开会很急,要坐飞机,但是当时没有实行身份证制度,坐飞机要单位开介绍信,他都来不及到合肥去开介绍信,这就可以看出当时这个会议的准备,是很紧急的。1977年8月4日至8日,中央召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就是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果断决策,要恢复中断11年的高考制度。当时令参会者想不到的是,邓小平亲自主持,并且自始至终参加了座谈会。按照一般的常规呢,因为领导的工作都比较繁忙,一般都是开座谈会的时候,开始来讲一个话,或者结束的时候来讲一个话,但是邓小平没有这样,而是自始至终参加这个会,听取大家的意见,他一开始就说得很明白。他说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意见,题目就是科研怎么搞得更快些、更好些,教育怎么合乎四个现代化的要求,包括学制、教材,教员的来源,办学的方针,具体措施,大家有什么想法就谈什么想法,想说多长就说多长,可以一次发言,也可以两次,也可以十次,也可以插话。总之,就是自由一点,什么话都可以讲,所以这样一个座谈会,围绕着高考恢复的问题,集中谈了三个问题。
第一,要不要改变过去的招生方针。因为过去我们曾经有一段招生是采取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查的方式举行的。有的代表就提出来了,说这16个字的方针,其中“群众推荐”纯属一种形式,而“领导批准”成为走后门的一个依据,带来种种的弊端。还有一位代表提出来,建议改成另外16个字,哪16个字呢?就是“自愿报考,统一考试,领导批准。择优录取”,听完这16个字以后,邓小平就插话,他说,你这16个字比较好,但是有一句有问题。哪一句呢?就是这个“领导批准”,如果说他考得比较好,领导不同意怎么办?如果领导脾气坏一些,他不让你去,那你怎么办啊。邓小平说,我取你的四分之三,不要这一句,所以这个会议的气氛是非常热烈。邓小平(和)大家进行了深入的交谈,这是明确了,就是过去那16个字的招生方针要变。第二,高校招生要不要考试?在这个问题上,很多代表是有这种需求的。在8月6日下午的座谈会上,武汉大学52岁的副教授查全性,站起来做了15分钟的发言。他可以说是慷慨陈词,他的发言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他一个发言的主题是什么呢?就是关于招生的考试问题,他说招生是保证大学教育质量的第一关,它的作用就像工厂的原料检验一样,不合格的原材料不可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所以当前的新生质量没有保障,他说部分原因是因为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不高,但最主要的矛盾还是招生制度。他建议说,应该当机立断,只争朝夕,今年能办的事情就不要拖到明年去办,那么他的这个发言,可以说说出了许多与会嘉宾的心里话,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当时像吴文俊、王大珩、邹承鲁等等这样一些科学家,纷纷地发言,赞同他的意见,说希望党中央、国务院下大决心,今年就改,宁可今年晚两个月招生,否则的话,招上20多万人来,那么好多人要不合格,浪费太大了。
根据专家这个建议,那就讨论第三个问题,比如说高考的招生是不是当年开始?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听了大家的发言以后,可以说是受到了极大的触动,也可以说是极大地激励了邓小平。按照邓小平原来的设想,曾经是说1977年是准备一年,然后1978年正式招生。但是现在既然看到大家有这么强烈的愿望,邓小平就问在座的教育(部)部长刘西尧,他就问,他说今年招生改革还来得及,来不及。教育(部)部长刘西尧,说推迟半年招生还来得及。邓小平听了以后,当场决断,说既然今年还有时间,那就坚决改,把原来写的招生报告收回来,根据大家的意见重写,说今年下决心要按照要求来招生,招的学生要符合要求。邓小平就当场拍板,得到了全场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后来很多代表回忆说,激动得就流下了热泪。不出两天,这样一个消息,就在全北京城就传遍了。所以,在8月8日,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结束的时候,邓小平再次发表讲话,明确地宣布,今年我们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直接招收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他说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以是一个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由此呢,我们的高考制度就这么定下来了。
1977年8月,中央召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明确了高考制度。当然这样一个制度牵扯到方方面面的政策,一些具体的工作还需要细化,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讨论。于是,1977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召开了第二次会议。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邓小平提出要恢复高考,而且提出教育部要把原来的招生的考试的意见收回来。为什么要收回来呢?因为在这之前,教育部已经开过了1977年的全国招生工作会议,是在1977年的6月29日到7月15日,在山西太原召开的。那次会议上呢,对于招生改革已经做了一些改革,要求从高中毕业生当中,直接招收一些学生,但是总体上来讲呢,还是维持了过去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查这样一种方针。那么既然现在定下来了,今年要恢复高考,所以邓小平就要求教育部把这个报告撤回来,重新写报告,所以根据邓小平的建议,在1977年的8月13号,教育部又召开了第二次的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应该说一年召开两次高校招生工作会议,这在历史上也是没有的。
这次会议,就是要落实高考这种制度恢复,(以及回答)一些政策的问题。第二次的招生工作会议,开得并不顺利,在“群众推荐”要不要,“领导批准”要不要,(这些问题上)争论不休。还有一些人,思想不够解放,所以开了一个月也没有结果。那么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邓小平又表态了,在9月19号,邓小平召集教育部的负责人,明确地提出教育部要积极主动,大胆地去抓,说他们呢现在胆子太小了,你们要放手去抓,大胆去抓,要独立思考,把问题弄清楚,该怎么办就怎么办,该自己解决的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报告中央,教育方面的问题成堆,必须理出个头绪来。说现在群众的劲头起来了,教育部思想要提高,认识要一致,赞成中央的就干,不赞成的就改行。邓小平说得非常严肃。那么通过邓小平这样一个谈话,有力地促进了这样一个教育工作会议,或者说招生工作会议的顺利进行,教育部迅速地把邓小平这个谈话传达到招生工作会议的代表当中去,代表们纷纷地议论,热烈地拥护,所以这个会议就进行得比较顺利了。9月25日,第二次的招生工作会议结束,新的招生文件基本定稿。10月3日,邓小平将教育部的两个报告上报给中央领导,而且写了这样一个批语,“此事较急,请(审)阅后批印政治局会议讨论批准。建议近几日(内)开一次政治局会议,连同《红旗》杂志,关于教育的评论(员)文章,一并讨论。”中央相关领导很快地转发了这样一个信件,让政治局委员来阅邓小平的这样一个批示。在10月5日,中央政治局就讨论并原则通过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也提了一些修改意见,后来就转发下去。经过修改以后报上来以后,邓小平又明确说,我看可以了,让教育部抓紧来进行落实,从此高考制度可以说,正式地确定下来。
我们说高考制度牵扯到成千上万人的命运,它的很多政策是很复杂的,是需要完善。其中有这么几个问题需要逐步解决,这些问题都是在邓小平的大力推动下解决的,第一个,改变录取比例,扩大招生范围。因为邓小平拍板恢复高考的时候,当时就说下决心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来招考学生,不再搞群众推荐,这也是恢复高考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来的意义就是这样,但是呢,当时是有十年的时间,积压了数千万的社会知识青年,他们怎么办?他们应该占多大的比例啊,这个是一个严肃的政策问题。所以在9月5日,教育部向邓小平提交了一份报告,提出来说这样一个招生政策,涉及到城乡知识青年和高中应届毕业生达到三千多万人。那么这样一个招生的办法呢,又涉及到很多人的利益,所以要周密地去考虑,防止对工农业生产引起一些波动。邓小平看了这个报告以后,第二天就给中央领导写了一封信,他是这么说的,他说招生问题很复杂,至少应该有80%的学生需要在社会上招考,这样才能够保证质量。根据邓小平的建议,所以1977年的招生文件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还有回乡青年,包括按照政策留在城里的,没有分配工作的青年,还有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符合条件的都可以报考,录取的比例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在20%到30%,绝大多数生源来自于社会,有了这个政策,可以说十年积压的广大的社会知识青年,才有了上大学的机会。
第二个,放宽招生年龄和婚姻限制。在开始这个文件的时候,曾经规定说考生年龄应该在20岁左右,不超过25周岁,而且要未婚,但是这个规定对于“老三届”的高中毕业生,也就是1966、1967、1968(届),那么对他们来讲,无疑就下了“逐客令”了。因为他们经过10年,已经30多岁了,而且很多还有的结了婚,有了家庭,所以对待“老三届”的这批学生,应该说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是一批特殊的群体。邓小平也是十分爱护,他早在5月24号谈话的时候就明确地提出来,说要采取一个特殊的政策,通过严格的考试,从1966、1967届高中毕业生中选拔学生上大学。正是在邓小平的关怀和推动之下,1977年这个高考年龄开了绿灯,规定凡是有实践经验的,比较丰富的人,年龄可以放宽到30岁,婚否不限。那么到1978年的时候,这个文件又明确规定,年龄可以放宽到30岁,就是这一条政策可以说,使很多大龄青年也圆了大学梦。而且还有一条规定,说大龄青年工龄到一定的年限了可以带工资来读书。那么这条政策就是那些已经结婚了,有了家庭的人,也解除了上学的后顾之忧。
第三,修改繁琐的政审条件,实行择优录取。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本人的表现要好;第二,择优录取。最后这个招生文件明确规定,招生实行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的原则。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表现是什么?主要就是政治上历史清楚,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革命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应该说政审条件的修改,也是引起了全社会强烈的反响,可以说也是当时招生当中的一项重大改革。经过这一系列的这个政策的改变,在10月21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各大媒体以头条新闻发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应该说这样一个消息,很快地传遍了中国大地,广大青年奔走相告,可以说是万众欢腾。有人形容说犹如滚滚春雷,极大地震撼了每个有志青年的心灵,恢复高考也使我国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这样一个春天。当时的人们求知的欲望非常强烈,就只想把失去的青春夺回来,所以社会上形成了一个读书、学习的热潮。当时上海出版了一套书,叫“数理化自学丛书”,可以说这套丛书,给渴望上大学的青年们,带来了自信和希望。当时就出现了在新华书店的门口,连夜排队来抢购的现象。而且这(套)书多次重印,还供不应求,应该说很多青年学生,是看了这(套)书,走入了科学殿堂的。
因为当时受时间、教材、考生诸多因素的制约,考试不便于全国统一进行,而是由各省、市(自治区)单独地组织安排命题、考试和阅卷一系列工作。因为积压了整整十年的考生,一起走进考场,组织上是有难度的,而甚至经费上也有很大的困难。当时纸张也很短缺,这个问题上报到中央以后,经过中央政治局讨论,最后决定参加高考的这个经费,不能给群众增加负担,每个考生只收0.5元,其余的经费由国家来负担。从1977年的11月28号到12月的25号,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考试,在这个期间完成。当年录取新生27.3万,那么这批新生是1978年春天入学的,录取了这样的新生,应该说是政治立场坚定,有理想,有才华。这些人后来都成为改革开放领域的骨干,为我们的社会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应该说1977年恢复高考,不仅仅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也改变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为我们后来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1977年,当中国的人才培养重新步入健康发展轨道的时候,党中央同时也在积极酝酿着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经过近一年的筹备,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终于迎来“科学的春天”。在1977年的5月,中央政治局在听取中国科学院党组汇报的时候,决定要召开一个全国科学大会,把全国人民的劲鼓起来。后来在6月份,中共中央专门批准了由方毅任组长的筹备工作领导小组,随后展开了筹备工作,全国迅速形成了大办科学的热潮,许多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国家机关的部委,都是领导亲自抓,出台了很多的政策,召开动员大会,发动广大群众来迎接这个科学大会的召开。7月1日,教育部又发出通知,要求教育战线做好科学大会的筹备工作,为了指导全国各新闻宣传出版单位,来宣传科学大会的筹备。在大会筹备工作办公室,专门发了一个关于迎接全国科学大会的一个宣传要点,提出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科学实验的革命意义,大造向科学技术进军的这样一种声势,表扬先进,特别是要表扬那些发明创造,表扬那些科技工作者,大力宣传和普及科技知识,目的就是要解放思想,排除干扰,解除顾虑,为召开全国科学大会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全国各地的教育、文化、出版部门随即行动起来,以科技工作为主要内容的这种文艺作品也大量涌现。当时,轰动全国的一篇报告文学,影响非常大,那就是著名作家徐迟写的《哥德巴赫猜想》。他到中国科学院去采访,采访了陈景润,应该说陈景润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潜心地去搞科研,去研究数学问题。他这样一种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这种精神,可以说极大地震撼了人们的心灵,所以在广大的读者当中,引起强烈的反响。这篇报告文学在《人民文学》的1978年的第一期发表,后来像《人民日报》各大报刊都进行了转载,成为当时文学的经典作品。陈景润的名字也一夜之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唤醒了一代人为学习科学,成为科学家这样一种梦想。陈景润勇攀科学高峰这样一种形象,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1977年的9月,全国科学大会还召开了一个预备会,叶剑英元帅专门为这个会写来了一(首)诗,题目叫《攻关》。这(首)诗是这么说的,“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这(首)诗可以说是激了群众这样一种攻克科学险关的这种热情,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那么在筹备这样一个科学大会的时候,各省、市、自治区、各部门都把筹备工作和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有机结合起来,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包括在领导班子当中要选拔优秀的科技人员,要制定科技规划,还要进行职称的评定,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政策,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经过充分的酝酿和准备,在1978年的3月18日下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参加会议的代表5586人,邓小平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明确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他说,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成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他还特别强调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他还特别强调,说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那么这样一个讲话,应该说,极大地鼓舞了知识分子这样一种拼搏的热情,对于整个社会弘扬科学文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大会闭幕的时候,宣读了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书面发言,他书面发言的题目就是《科学的春天》。他用诗人的语言宣布,说我们民族历史上最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这篇讲话后来收录到了中学课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追逐科学的梦想。
那个时候应该说真是一个科学的春天,就像人们长期遭遇到寒冷的冬天,忽然迎来了一夜春风。大会在这个召开的前后20天内,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海外侨胞发来的贺信、贺电15000多封,接收各样的科技成果、学术论文、设计图纸、改革建议,这样的一个献礼达到4000多件。另外,国家在这个前后还出台了许多的政策,包括恢复研究生的招生,学术职称的评定也加紧推行。另外,要求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应该说从此学习科学的热潮在全国兴起,科学出版和阅读应该说是异常火爆。科技报纸及科技读物的发行量猛然增加,科技人员更是马不停蹄地连夜在工作。更为可喜的现象是青少年群体当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科学热,每当问这个孩子,说你长大了以后想做什么呀?都会铿锵有力地回答:“当科学家”。应该说这次科学大会,开创了一个科学的新时代,中国的科学事业开始重新展示出春天的景象。应该说科教春天的到来,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我们的改革开放,做了重要的准备,这一讲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