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活动中心 > 公益培训 > 内容

第302期【齐悦读—线上共读—党史故事100讲】《艰苦奋斗 奋发图强》

2021-10-15 10:31:00 来源: 点击量:
0

讲座题目:党史故事100讲——艰苦奋斗 奋发图强

讲师简介:王素莉,研究员,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讲座时间:2021年10月18日~10月24日

(备注:讲座视频可循环播放)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video/index.html?art_id=8896547182130849454&read_id=02443baf-5ac0-4786-888a-bd2cdb8fda2e&ref_read_id=df6290aa-7505-438e-b93b-00e6729ede1f&reco_id=&mod_id=&cid=&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video_default

讲座内容:

这是一段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创造奇迹的波澜历史,这是一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奋发图强的壮阔史诗。那些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等,那些鼓舞人心的文艺作品《我们走在大路上》《东方红》等,还有那些在艰苦岁月中与自然灾害做斗争的感人故事,它们共同描绘了一幅属于中国人民的伟大的精神蓝图。几十年来,它们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几十年来,它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怀揣奋斗梦想,勇往直前,奔向新的时代。今天,当我们重温神州大地上发生的这些感人肺腑的故事,它将带给我们怎样的精神力量呢?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王素莉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党史故事100讲》之《艰苦奋斗 奋发图强》。

1959年下半年到1960年上半年,是中国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但那时的中国人民以他们独特的精神风貌,书写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历史。2013年的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全国总工会(机关)看望各条战线、各个行业、各个时期的劳动模范代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工业和农业的先进典型,大庆和大寨的劳动模范也来了,1205钻井队是王进喜带过的队伍,是“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发源地。200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到过1205队的钻井平台,鼓励工人们要继续弘扬“铁人精神”,把红旗一直扛下去。这次见到总书记,1205钻井队的队长胡志强特别兴奋,他向总书记报告,截止到昨天为止,1205钻井队完钻进尺2579866米,等于钻透了291座珠穆朗玛峰。郭凤莲带领大寨人走改革创新、创业之路,见到习近平总书记,她说:“希望总书记能够到大寨去走一走。”习近平总书记说:“1974年我也当(大队)党支部书记,当时县里面组织去大寨参观,我也报名了,可是村里临时有点儿急事儿没去成,以后会有机会去看一看,看看我们国家的农村发生了什么样的巨大变化。”

大庆和大寨把我们的思绪又带回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那个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年代。中国在近代史上一直被认为是贫油的国家,1959年的9月,勘探人员在松辽盆地的大同镇发现了工业性的油流,进而发现了高台子油田。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大庆临近,所以就把这个油田命名为“大庆油田”。1960年的2月20日,中央批准了石油部党组关于集中石油系统的一切力量,用打歼灭战的方法,在大庆油田来一个大会战(的建议)。那么这个报告批准了以后,石油部就动员了石油系统,一切能够动员的力量,到大庆油田参加大会战,终于建成了年产600万吨的高产油田。1965年,中国的石油产品实现了全部自给。在这个之中,大庆油田提供的高产原油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王进喜率领他的钻井队,从甘肃玉门到大庆参加会战,当时的吊装设备特别紧张。所以,王进喜就带着30多名工人奋战了三天三夜,硬是靠着人拉肩扛,把钻机拖到了井场,仅用了五天的时间,他们就打出了到大庆以后的第一口油井,完钻进尺1200米。

当时东北天气,那是北风劲吹,大雪纷飞,野外作业的条件非常艰苦,但是王进喜和工人们却表现出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他们说:“北风当电扇,大雪是炒面,天南海北来会战,誓夺头号大油田。”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王进喜和工人们写下了如此豪迈诗句。在第二口(钻)井打到700米的时候,突然发生了井喷,水流、气流夹着泥浆冲天而起,如果得不到控制,就会马上出现井毁人亡的局面。这个时候,井场没有(重)晶石粉压井,所以王进喜就决定往泥浆里面注入水泥,提高泥浆的比重。可是水泥加进去了,它就马上沉底了,不融合。王进喜二话没说,和工人一起跳进了齐腰深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这个瞬间成为了永恒,留在了历史的记忆中。它让我们理解了“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大庆人的牺牲精神和“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庆人的奋斗精神,这(些)精神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1964年,提出来“全国工业学大庆”,在学大庆运动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大庆式”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对于推动当时中国的工业化建设,特别是在如此严重困难的情况下,建设我们的工业化基础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三年经济困难中,中国人民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困难形势。同时,也展开了一场人同自然灾害,同自然界做斗争、做抗争的这样的一种历史,大寨人的“三战狼窝掌”,就是人与自然灾害做斗争的典范。大寨位于山西省太行山区,它的自然条件非常地恶劣,大寨人“三战狼窝掌”,向自然界要粮,开始了史诗般的这样的一场战斗。狼窝掌乱石遍地,杂草丛生,野狼飞窜,所以,它给大寨人带来的自然灾害非常大,如果把它治理好,那么对大寨,在这么贫瘠的地区,扩大粮食的农作物的土地,增收粮食又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从1955年起,在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大寨人开始了“三战狼窝掌”,前两次都失败了。失败以后,社员就说,说我们跟着你苦了两年,饿了两年,现在我要在家里闲一冬了,我也不挣工分儿了,再也不去(治理)那条沟了。这事儿就干不成了吗?

失败了第二次,再干第三次,他的决心非常坚定,决定带领大寨人第三次大战狼窝掌。在进沟那天,原来大寨只有60多个的劳动力,到那天有70多人拿着锄头,拿着锹,拿着镐进了狼窝掌。这次要治理的狼窝掌,计划要建32条大坝,最高的大坝是高两丈五,用的灌浆的(石灰),就得六万多斤,有多少方的泥土被洪水冲了下来,就要回填多少方的泥土,而且石头全部要从山上运下来,这么大的工程量,没有机械,都是靠人的一双手,两个肩膀。大寨最年长的、党龄最长的老党员贾进才是个石匠,他是带领着社员,就是为垒堤堰、沟渠、渡桥等等准备石料,数九寒天,用锤子打钢钎,一锤一锤地来卸石料,手冻裂了,鲜血流出来,滚到了石头上,头上的汗水落下来,也滚到了石头上,血水和汗水冻在了一起。大家看了,社员看了非常心疼,老贾你是咱大队的大功臣、老英雄,有一天你下世了,大家定要为你立碑。贾进才却笑着说,这狼窝掌几十条大坝,哪条坝没有我开采的石头,它们都是我的碑,还用再立吗?就这样,大寨人从1955年起,苦苦干了五个冬春,大寨人究竟移动了多少石头,移动了多少土方,计算不出来,也统计不出来,但是你只要看看那一双双手就够了。他们的手上长满老茧,被一层层厚厚的死皮包裹着。这是什么?这是“铁掌”。

毛泽东在听取山西省委的汇报的时候,对大寨高度赞扬。而且,农业部迅速派人下到大寨大队,对它进行全面的考察,全面的调查,写成了报告,认为大寨不愧为全国农业的一面红旗。1964年,周总理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所以,全国上下农村就是学大寨的热潮,轰轰烈烈地就开展起来了。周恩来总理曾经十分自豪的说过这样一句话,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可想而知,林县红旗渠这一工程是多么伟大,它不仅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奉献精神,更是一个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标志。红旗渠的修建过程可谓十分艰辛,风风雨雨,几经周折。然而,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与林县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最终完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了属于中国人的工程奇迹。那么,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有哪些值得我们铭记的人物和故事呢?我们又能从中品读出哪些精神内涵呢?

林县它是在太行山的东麓,自古以来,就是严重干旱缺水(的地区),所以在1959年的夏天,林县人民就提出来了,跨太行山到山西斩断浊漳河,然后逼水上山,把水引到林县来,这个想法获得了河南省委的支持,而且,山西省委也支持,也同意了。在1960年的2月,这年的正月十五,林县的民工向太行山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他们白天在山上开渠采石头,晚上就睡在悬崖峭壁之下,薅把野草当铺草,铺天盖地。在红旗渠的开凿(过程)中,涌现出了很多的英雄,像总设计师吴祖太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接受了任务之后,翻山越岭,不畏艰险去勘查、勘测。这个时候,他母亲去世了,他爱人也因为救人牺牲了,这么重大的变故,他没有停下手里的工作,而是继续在山上跟着社员一起苦干。在王家(庄隧洞)出现漏土的时候,他去里面查看险情,被掉下来的大石头砸中了,牺牲了,当时年仅27岁。就这样,林县人民经过艰苦奋斗,在1965年的4月终于实现了总干渠通水。在同三年困难,自然灾害做斗争的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党的干部共产党冲在前面,干在前面,做出了表率。

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就是他们当中的典范,兰考是黄河故道上,一个有名的自然灾害灾区县,它常年受风灾、内涝和盐碱的(袭)扰。在三年困难时期,兰考(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到了非常艰苦和严峻的时刻,焦裕禄来到了兰考。他到了兰考了,抓住了治沙这个关键环节,带领着县委一班人,围绕着治沙这个环节进行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把(全县)86个风口、261个(大)沙丘和17(条)大沙垄全部编号做成地图,最终就形成了(以)种植速生泡桐林来治理“三害”的这么一个方案。焦裕禄心里装着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在患了肝癌晚期的时候,他仍然带着这么一种病痛,带着人们战斗在治沙的第一线。在临终的时候,他对身边的同志说,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恳请你们把我运回兰考,把我安葬在沙丘上,我活着没有治成沙,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理好。焦裕禄去世以后,1966年的2月7日,新华社播发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长篇报道,《人民日报》等各大报纸都全文刊载,在全国人民中,引起非常强烈的反响,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们景仰的一座精神丰碑。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克服严重经济困难的过程中,党员干部干在前面,冲在前面,他们舍己为人,无私奉献,为克服严重经济困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正是因为这些党员干部躬先表率,所以在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当中,也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像雷锋、欧阳海、南京路上好八连、草原英雄小姐妹等等,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都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今天,当我们重温这段历史的时候,这些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将带给我们哪些曾经的感动呢?从他们身上,我们又能学到哪些优秀的精神品质呢?实际上,在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困难年代,不仅是党员领导干部,就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当中,也涌现出了一批英雄模范人物。沈阳军区(某部)运输连班长雷锋,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以“甘当螺丝钉”的精神,兢兢业业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他为人民群众做了无数的好事,从来不留姓名。在一次他从安东回来,也就是现在的丹东回来,看见一个老大娘(背)着个大包袱,拄着拐棍儿,慢慢悠悠,踉踉跄跄走(着)。他马上上前问,大娘你去哪里?大娘说,我要去沈阳。雷锋一听跟自己是同路的,把包袱接过来,把大娘扶上了车。一路上,一打听才知道,大娘是看自己的儿子,儿子在外工作了好几年了,这是头一回去看他。而且,还不知道在哪儿,只有一个信封,上面有个地址。雷锋一看这个地址,他也不认识。下了火车之后,雷锋拿着手中的地址,背着大包袱,搀着大娘找了整整两个多小时,终于把大娘送到了她的儿子面前。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们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1962年的8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1963年的3月5日,毛泽东为雷锋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中央的许多领导同志也都纷纷为雷锋题词。所以一个持续的全社会向雷锋学习的这么一个运动,像雷锋那样做人,像雷锋那样生活,这么一个持续的运动,一直到今天开展起来了,每年的3月5号都是学雷锋日,全国各地志愿者形成了一个持续的(热)潮。学习雷锋,学习这样一些从普普通通的人们中成长起来的模范人物,对塑造我们全社会的价值观念、社会风尚起了很有力的推动作用。在那个年代,物质是匮乏的,但是人的精神生活却是丰富的,而百花齐放的文学艺术,就成为那个时代非常绚丽的一个精神彩虹。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为中国的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不竭源泉,革命先烈前仆后继、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成为了那个时代鼓舞人民的生动教材。那些记忆中的电影《红色娘子军》《林海雪原》《小兵张嘎》等,那些经典的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等,还有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百花齐放”的文学艺术,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成为了人民心中最美的一道精神彩虹。那么,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创作背后,发生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请继续收看《艰苦奋斗 奋发图强》。

我们知道,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中国文学艺术一个不竭的创作源泉,所以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好多的电影,包括到现在这些电影都算是经典电影,比如说像《革命家庭》《红旗谱》《51号兵站》《林海雪原》《小兵张嘎》《野火春风斗古城》《红色娘子军》等等,都在中国电影的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那么,歌剧《洪湖赤卫队》和《江姐》也是在中国歌剧史上非常典型的两部作品。为了纪念长征胜利三十周年,萧华作词,晨耕、生茂、唐柯、遇秋谱曲的《长征组歌》,在1965年的8月1日,(由)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上演,取得了非常轰动的效应。《长征组歌》,它的曲目至今久唱不衰,“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在这里,我要特别讲讲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从酝酿到创作的来龙去脉。

1964年的7月,陈毅请周恩来总理观看大型歌舞《在毛泽东旗帜下高歌猛进》,周恩来看了以后非常动心,也想搞一个类似这样的节目。回到北京以后,周恩来委托中央宣传部的副部长召集(文化部)总政文化部,这些负责人在一起研究,周恩来在国务院各部委党组书记会议上说,现在离国庆只有两个多月了,我想搞这么一台大的歌舞,用歌舞的形式来表现中国共产党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到)五四运动党的成立,再到大革命,(然)后到井冈山举起了红旗,这些过程都贯穿着毛泽东思想,用艺术的形式来再现这个过程。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召集了一些负责同志开会,制订了这个大型歌舞的创作方案,还有包括领导,包括演职员,包括名字,在周恩来的指导下,定名这个大型歌舞叫《东方红》。那么8月1日,周恩来批准了这份报告,由13个人组成的领导小组,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演出的职员将近3000多人。作为《东方红》的总导演、总策划,周恩来费尽了心血,白天在国务院办理国家的大事,晚上到排练现场。乔羽回忆,因为时间紧,所以他们常常是工作到深夜,周恩来也常常是陪伴他们到深夜。他们每写出一部分稿子,都要送给周总理,然后周总理认真的改过之后,马上退给他们。周恩来做出了指示,关于民主革命时期,特别是包括三十年代的一些文学艺术作品,比如说像贺绿汀的《游击队之歌》,还有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这两个曲目一定要上。

10月2日,《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公演。在10月16号,毛泽东也去观看演出。在演出之前,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3000多名演职人员。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在接见他们的时候,周恩来当场宣布,说今天我们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这个话音刚一落,人民大会堂(顿时)掌声雷动,人们欢呼雀跃,周总理把手举得高高的,向大家示意,哎呀,轻一点,轻一点,你们千万不要把楼板给震塌了,这也确实是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小插曲。那么后来,周恩来坚持把《东方红》搬上了荧幕,《东方红》的大歌舞,在人民群众当中就普及开来了。所以,很多《东方红》里面的优秀曲目,至今仍然为普通的老百姓所传唱。“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共产党领导革命队伍,披荆斩棘奔向前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半期,也是中国音乐创作的一个高峰期。艺术家们以昂扬向上的音符,抒发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反映那个时代人民精神风貌的精品之作《我们走在大路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等,还有具有强大艺术感染力的经典之作《唱支山歌给党听》《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等,这些好作品至今仍被老百姓传唱,它们成为了那个时代中国人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那么,在这些经典音乐作品创作的背后,发生了哪些感人肺腑的故事呢?它们又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哪些精神品质呢?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前半期,中国的音乐创作达到了一个创作的高峰,出现了一些优秀的作品,比如说《我们走在大路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时也有一些作品,比如说像《马儿啊,你慢些走》《唱支山歌给党听》《谁不说俺家乡好》《社员都是向阳花》等等,这些作品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有些作品至今也是都被老百姓所传唱。那么在这里面《我们走在大路上》的创作,还有一段很感人的故事,据有的同志回忆,周恩来邀请安波,也就是抗日战争时期《兄妹开荒》的作者和作曲家李劫夫,到他的住处进行了倾心的交谈。在跟音乐家的交谈中,周恩来总理把我们现在面临的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都跟这两位作曲家交流、讲,总理说:“你们一定要相信党,相信国家有力量、有能力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继续前进。”所以,周恩来总理鼓励作曲家们要创作出鼓舞人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奋发向上的文艺作品。在周总理的鼓励下,作曲家李劫夫经过长时间的打磨,写出了《我们走在大路上》这首经典歌曲,记录下了那个意气风发、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共产党领导革命队伍,披荆斩棘奔向前方,向前进,向前进……”一首代表时代的歌曲,一段代表时代的旋律,由李劫夫创作的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几乎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这首慷慨激昂、意气风发的歌曲让人热血沸腾、豪情满怀,浑身上下充满了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前进力量。《我们走在大路上》它不仅唱出了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心声,更是将那个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那么,走进新时代,我们该如何唱好老歌呢?北京厂甸庙会的再次开放又传递出什么样的信息呢?

1963年的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元旦社论,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经济)工作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从工业到农业,从乡村到城市都出现了这种新的气象,形势在一天天的好起来。1963年的春节,北京的厂甸庙会也开放了,它向人们传递出了一个非常积极的信息,也就是经济在逐渐地回升,市场在逐渐地企稳,人民的生活在逐渐地恢复平静,在提高。虽然,国家还处在困难时期、调整时期,但是种种的社会变化表明,中国在逐渐地慢慢地走出困难时期,中国人民越是面临困难的情况下,人民群众越是在党的领导下奋发图强、艰苦奋斗、战胜困难,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坚信党是代表他们根本利益的。所以,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奋发图强,才能够战胜困难,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我们的道路洒满阳光,我们的歌声传四方,我们的朋友遍及全球,五洲架起友谊桥梁。向前进,向前进,革命气势不可阻挡。向前进,向前进,朝着胜利的方向。我们的道路多么宽广,我们的前程无比辉煌,我们献身这壮丽的事业,无限幸福无上荣光。向前进,向前进,革命气势不可阻挡。向前进,向前进,朝着胜利的方向。”

【责任编辑: 系统管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