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活动中心 > 公益培训 > 内容

第64期【齐悦读-市图线下阅读】20180807读书会后期报道:襄阳码头

2018-08-08 13:39:00 来源: 点击量:
0

  
  襄阳西接川陕,东临江汉,南通湘粤,北达宛洛,是鄂、渝、川、陕、豫五省市毗邻地区的交通枢纽。8月7日晚19:30,百余名读者襄阳市图书馆“齐悦读”读书会特别邀请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成员、襄阳市水文局高级工程师杨家香,为大家分享《襄阳码头》。
  杨老师首先从春秋到解放后,襄阳港口的形成、鼎盛时期、区域性中心港、经济腹地缩小、港城分离等襄阳港的形成与发展演变的5个阶段,运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具体讲述港口水路:汉水、唐白河、南河、丹江等;陆路:夏路、秦楚大道、汉水谷道、随枣大道等;《襄阳耆旧记》《水经注·沔水》等历史考证中记载襄阳港在适宜的自然条件、城镇依托、各种要素的形成过程。西晋至南宋时期,襄阳港承载着漕运枢纽、商货转运、北民南徒等功能,从水域的流经,运线的停靠,城西的大堤及码头,及被称为“天下喉襟”中国中部南北贯通水上要港。
  从襄阳向北可水可陆而以陆路为主,向南则以汉水舟楫水运为主的港口鼎盛时期。从汉水南岸襄阳扩展到北岸樊城的襄阳区域性中心港,及襄阳府钞关设在樊城;河街出现在樊城;商业、手工业集中在樊城;外地商人会馆多设在樊城的港口重心北移樊城的主要标志。1840年鸦片战争后,上游的老河口兴起,下游的汉口繁荣,进一步缩小了襄阳港的经济腹地。建国前,襄阳港一直以停靠木帆船为主,七十年代,基本实现港口机械化,港口重心继续下移,港城一体渐渐过渡到港城分离。
  详细阐述历史上汉水两岸码头,长虹大桥至闸口之间的襄城码头,长虹大桥至迎旭门之间的樊城码头。解析码头沿河堤修建,筑堤的同时修建码头,码头与堤防合为一体。襄阳护城堤老龙堤,起于万山,止于长门,长约十里。樊城沿江大堤西起火星观,东至迎旭门矶头,长3.4公里。襄阳码头的修建、改造、具体位置,以及历史上樊城的24座码头,以巷名命的码头多达11座。各码头的所在范围、人数、主要货运种类等,解读最早兴建的人工码头,最早的石结构踏步码头,最早的码头管理办法,及昔日官府专用码头,昔日达官贵人专用码头,襄樊渡河规则碑等,直至1970年襄阳汉江大桥建成通车,结束两城摆渡历史。
  讲述码头的历史、艺术、科学、社会价值。火星观矶头、千福码头、大码头、龙口码头、中州码头、公馆门码头等创建、命名、位置、特点、用途、主要运输等部分遗存码头,堤上石刻及相关石碑。郑敦允与“民不能忘”的故事,各年代汉江两岸码头与帆船的景象,及襄阳码头文物保护规划制作图等省保、万里茶道申遗资源,从码头的变迁,见证可贵的码头文化。
  最后,拾穗者团队原理事长邓粮口述襄阳码头的部分历史与文化,呼吁读者维系民族精神,传承历史文化,珍惜和保护襄阳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读者们均表示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责任编辑:管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