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活动中心 > 公益培训 > 内容

第59期【齐悦读-市图线下阅读】20180703读书会后期报道:坚定文化自信 保护襄阳古城

2018-07-04 13:38:00 来源: 点击量:
0

  
  办舟留襄阳,避风泊涑口。北流为檀溪,南流为襄水。7月3日晚19:30,襄阳市图书馆“齐悦读”读书会特别邀请襄阳市古城管委会文化旅游办公室主任方莉,为大家分享《襄阳古城历史文化》。百余名读者携子女齐聚市图书馆二楼报告厅。
  方莉首先解析了襄阳城以方位命名,早在西汉时就已经出现。古人称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反之为阴。阐述历史史料《汉书·地理志》和《水经注·沔水》篇记载:襄阳“位于襄水之阳”。《大明一统志》中载:襄水在府城西北,源出柳子山,北流为檀溪,南流为襄水,又名涑水。从《太平寰宇记》卷145《山南东道四·襄州·襄阳县》,《太平御览》卷63《地部》,《潏水集》卷6《书郢州孟亭壁》,《方舆胜览》卷32《京西路·襄阳府·山川》等剖析:荆楚之地,水驾山上者,皆呼为襄上也。襄水亦名洓水,在襄阳西北五里。宋以后对襄水解读的变化,襄水释名,襄水之襄取自《尚书》,《虞书·尧典》《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尔雅·释言》以及众多诗词中均载:“怀山襄陵”之“襄”。汉江南岸的西北部,襄水愈益被挤向城南诸山北麓,出现了汉、六朝、唐、宋学者所言之荆楚之人所称的“水驾山而上”。襄水转转流至岘首山南变为顺流而下,也是前述六朝至唐宋时当地人将下游称为洓水的原故。
  从习凿齿《襄阳耆旧记》,盛弘之《荆州记》解析襄阳的二津之说,汉至六朝时的北律,南朝时的大型军事渡口,六朝时东津称桃林渡,及以后建有馆驿,楚设在襄阳的二津,在战争中取胜的重要优势;襄阳处在南襄盆地十字路口,南北西东的咽喉所在,秦将白起拔郢路线(西路),曹操赤壁之战路线(南路),关羽攻许昌威震华夏路线(北路),向东控制江夏直入长江(东路),谒示襄阳城的重要地理位置;北津戍时期,襄阳县的设立,荆州治所,襄阳郡的设立,展示襄阳城的发展历程及兴起。运用大量图片展示襄阳城的古今山、水、城、洲的格局,襄阳城的中轴与副中轴的布局。
  阐述襄阳古城墙的历史面貌与现状,城垣用土层层夯筑,外用大块青砖垒砌,周长7331米,平均高8米,宽5-15米,上设垛堞4000多个。共六座城门,明代知府万振孙分别题名为:东门阳春门、西门西成门、南门文昌门、大北门拱宸门、小北门临汉门、东长门震华门,各建城楼一座,今存小北门、长门城楼;六个城门外原各有瓮城,东、南、西三门的瓮城外另有子城,瓮城、子城外各设吊桥(后改石桥);另西北角存夫人城一座内城,东南角存仲宣楼一座角楼。城内有昭明台、襄王府、谯楼、魁星楼、狮子楼等名胜古迹。
  最后,简要解析了襄阳古城发展面临的瓶颈,引导读者充分了解襄阳古城的历史变迁及发展文脉,动员读者热爱家乡,全面参与保护襄阳历史悠久文化古城的新格局,让宝贵遗产世代传承、焕发新的光彩。读者们均表示受益匪浅,希望以后这样的活动多多开展。

 

 

 

 

 

 

【责任编辑:管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