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活动中心 > 公益培训 > 内容

第246期【齐悦读—线上共读—党史故事100讲】《红色割据 打破“围剿”》

2021-09-16 09:26:47 来源: 点击量:
0


  讲座题目:党史故事100讲——红色割据打破“围剿”
  讲师简介:李蓉,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
  讲座内容: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失败,并没有让毛泽东、朱德等共产党人失去信念,相反,他们前赴后继,突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的火种,有了暂时的栖身之处。接下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如何长处地存在,以及中国革命今后的发展方向等等这些战略问题,便提上了毛泽东的案头。此时,毛泽东等人对于革命根据地建立的经验,还不是很丰富,不仅如此,党内对于革命的前途问题所持有的意见也并不统一,这些问题都大大影响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那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经过了哪些挫折与挑战呢?在四面重兵的包围下,如星星之火一般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建成的?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以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存续问题等重大革命问题,又有哪些独到的见解呢?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李蓉座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党史故事100讲》——《红色割据打破“围剿”》。
  大家好!下边我想给大家介绍的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领导开辟广大的农村革命根据地,让这个星星之火最后形成燎原之势的,这么一段历史。那这个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以后,其实革命根据地这个事情呢,以前大家说,井冈山是第一个。那么,后来也有同志提出来,那海陆丰呢。那海陆丰的彭湃,领导的海陆丰的革命斗争,他建立根据地和创建苏维埃政权也是比较早的,那么我们现在给它有一个特定的含义,就是说毛泽东领导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它是这么界定。那么,这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界定,它实际上是一个标志性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那毛泽东他在领导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以后,也是历经艰辛,包括和当地的地方农民武装搞好关系,包括怎么样打土豪分田地,怎么样组织动员广大的工农群众来参加到工农革命军这个队伍中间,来参加到这个革命斗争中间,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这个革命斗争,可以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割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这个我们现在说的割据,一般通常就是指的以武装为依据,占领一个地方,然后在这个地方形成一个势力范围。那么,现在我们通常讲的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它实际上也是一种割据,但是它不像过去的一个地主老财,或者是地方军阀,他们划地为营。他们自己作为他们的势力范围,我们这个红色割据它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首先是把红色的种子,革命的力量首先保存下来的一个重要的一个基地,所以说,叫做革命根据地。那么,这个革命根据地,首先是在农村创建。开始创建的时候,其实很多人是有不同的看法,在党内也好,在军内也好,大家都说你这个叫什么呢,完全是在山上去当“土匪”,占山为王,和以前的这些土匪,有什么样的区别呢?但是,毛泽东他在这种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让大家清醒地认识到我们领导的这支武装,它是工农革命军以后按照中央的要求,统一称为工农红军。它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它不光是一个“占山为王”的问题,它还要想着以后的未来的革命力量的发展,不光是要保存力量,还要发展力量的问题,那怎么样去发展呢?所以说,毛泽东就以井冈山作为他的一个实验基地,可以这么说在这个地方,领导了工农武装割据。
  那工农武装割据,它实际上主要是包括了三层意思,哪三层意思,第一,武装割据那肯定离不开武装,那就是井冈山上毛泽东率领去的工农革命军的武装力量,再加上当时山上的袁文才、王佐他们的农民武装,来统一来整编,编成了红军。第二层意思,就是要进行土地革命,因为在八七会议上,中央确定的方针,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这个是没有问题,一层意思,还有一层意思,怎么去组织动员群众,那就要靠土地革命。土地革命实际上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间,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怎么样推翻封建的剥削制度,让广大的贫苦农民,特别是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能够分得土地,能够成为土地的主人,那这个也是广大的这些贫苦农民,他们世世代代的、祖祖辈辈的一个迫切的愿望,一个衷心的希望。那么,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那就正好完成这样一项艰巨的任务,这个工农武装割据,还有一条就是建立革命政权。那么,革命政权在开始的时候,我们是准备向苏联学习,提出建立苏维埃政权。其实老百姓并不知道苏维埃到底是男是女都不知道,但是实际上它的真正含义就是工农兵代表会议,那这个大家都会清楚了,工人、农民从此可以翻身解放,可以建立自己的政权。所以说,毛泽东上了井冈山以后,他是(19)27年10月份上井冈山,在井冈山的时期,实际上毛泽东还没想那么多,他就想着怎么样把井冈山的农民组织起来,怎么样通过这个土地革命分配土地,让这个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一种解放,然后提高他的生产积极性,拥护革命,参加革命。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为挽救中国革命,领导了南昌武装起义,组织湘鄂粤赣四省,秋收时节农民暴动,建立了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开创了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就在这个革命转折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开始思考中国革命的前途。为此,他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先后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这两篇文章。针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现象,毛泽东进行了深刻的分析,那么,当时的中国社会背景,究竟是怎样的?毛泽东做出了哪些鞭辟入里的分析呢?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主客观原因又有哪些呢?毛泽东认为,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它不平衡的背景就是刚才说的中国的这种国情,有外国帝国主义,在背后当这个后台,前边是这些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他们在以这个地方军阀为他们的一个支撑,以他们剥削的制度为一个支撑,那怎么办呢?那我们就要利用他们支撑他们的阵地,主要是以城市为主。那么,你的革命要想发展,你在大城市里边,你是条件非常困难,什么地方可以有利于发展呢?就是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方。什么地方薄弱呢?就是这些各个省的交界地方。你看以后的根据地,你看井冈山,实际上它就是湘赣边界,正好在这个边界地上,可以说是两不管的地方。
  毛泽东又接着分析了,除了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红色政权能不能够存在,还和当时有没有群众基础密切相关。这个群众基础,他是指的大革命时期,大革命时期如果说有受到革命的影响,那么我们这个红色政权的存在就比较容易了。大家都知道,大革命时期我们实际上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在这个第一次合作期间,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就是因为充满了活力,充满了这个战斗力,所以说才被孙中山所注目,所以孙中山才愿意和共产党合作,然后,你们以个人的身份加入到国民党中间来。实际上加入到国民党中间来,当时的想法是什么?对共产党来讲就是利用国民党这块老字号,因为它毕竟是孙中山创建的这么一个资产阶级的政党,在当时也是很有影响的,那以后再变化,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所以说,通过国民党这个力量来更好地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正好孙中山愿意接纳共产党,那么共产党就参加进去。所以说到了大革命高潮,在这种情况之下,那么这个工农革命的发展,为这个大革命时期工农运动的发展,就为这个红色政权的存在,提供了一定的条件。这个是毛泽东非常看重的一点,因为你看这个江西也好,湖北也好,湖南也好,都是在这个大革命时期,我们党的群众工作做得比较好,而且我们党组织有相当的号召力、动员力,那么,毛泽东还讲到,这个红色政权要想存在,除了前面说的两条以外,它还有第三条。第三条是什么?整个全国的革命形势必须要向前发展,所以说我们的红色政权才能够存在,不是说全国全都是“白色恐怖”一片,就孤零零的一个井冈山,那你能够存在下来吗?非常困难。你如果说是全国遍地开花,我们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到处搞革命,搞暴动,搞起义,分别地建立起大大小小的革命根据地了,那这个革命高潮每一个根据地都在不断地巩固,不断地发展。就像以后我们讲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时候,成了那么一种状态的时候,那没有问题,这个也是革命,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也是我们红色的割据,我们这些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四个条件就是工农红军,工农红军的发展,革命武装力量的发展,因为你要靠枪杆子来保卫啊。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了,我们很多的地方政府、地方政权跟着谁走,跟着八路军和新四军走,它搬到哪儿你搬到哪儿,因为你没有武装力量来保护你。你不说抗战时期,你在红军时期就更是如此,所以说刚才讲的地方建立的工农武装政地主权,以后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包括毛泽东担任中央政府主席的中华苏维埃政府。那么,中央红军长征的时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也要跟着走,它只是在后边在原来的那个地方设立一个留守处,留下一部分兵力,但是主要的你还得跟着走,因为红军的存在太重要了。那么,第五个条件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党的领导,我们的政策要正确。毛泽东讲到《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他把这个理论,这五个条件,主客观条件阐述清楚。那这个对于来统一我们当时党内的一个思想,统一当时红军的思想就非常重要。大家一想,这些条件有没有啊,我们怎么样去创造这些条件,来实现这些条件。只要这些条件能够有,那么我们就信心满满,我们就可以有信心坚定下来,我们的这个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发展下去。所以说这两篇著作,也可以说是毛泽东的这个新民主主义理论里边,非常重要的著作。
  当然更为重要的,还是在1930年1月,写的那个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么,毛泽东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也是我们这一节想着重讲的问题。就是说农村革命根据地,实际上是毛泽东走在前边,说以前很夸张的说法井冈山的道路通天下,怎么通法?那就是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方,去建立革命根据地,去进行红色割据,那么,逐渐地把政权建立起来,把革命武装建立起来,把土地革命开展起来。那么这样一来,这个革命的形势就越来越好。井冈山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推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打下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后,推动了一大批革命根据地,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和发展起来。如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赣东北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等,大大小小十余块革命根据地,革命的火种在神州大地渐成燎原之势,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有力地推动了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为了推进革命的继续发展,毛泽东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深刻地分析了中国革命新形势,那么在文章中,毛泽东是如何进一步阐述的呢?
  我们还是说到我们的星星之火,那么这个星星之火,实际上尽管有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尽管在这些边远地区有了根据地,但是说实在,革命力量还是非常微弱,所以说有些人还是对革命没有信心。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1929年12月底,毛泽东才主持召开了古田会议。到了1930年1月,他就在古田又写下了一篇重要的著作,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实际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它本来是给林彪的一封信。他写这封信的时候,他也说我很纠结,我不知道该跟你说些什么,后来想想,还是说一些最重要的问题,那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刚才说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个道理,他最后在这篇文章里边比原来《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更深入细致地分析了我们这个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和全国革命形势的密切关系。
  他认为我们现在这个红军革命根据地,红军的存在是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农民革命斗争的最高形式,而且以后必然地要促进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你看他这几句话就(是)非常独到的见解,提出来就是我们后来说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一个雏形。就是说我这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它是和全国的革命形势是连在一起的,我要把这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好了巩固起来,以后我的革命力量逐渐地发展,有可能夺取你的城市。过去我们革命斗争,革命道路,很多是学苏联,毛泽东之前其实一直也是这样,他虽然说在农村建立根据地,但是实际上他有机会的时候,不也去攻打长沙,也去打漳州,只要能够有机会打大中城市,何乐而不为。但是你没有力量的时候,他就建议你就在农村把群众发动起来,把土地革命搞起来,把政权建起来,逐渐地形成一个很好的农村包围城市的一个态势。因为农村敌人的力量比较薄弱,我们有利于发展,城市恰恰是反革命的力量最集中的地方。结果这个理论,真正的实现是什么时候呢?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真正达到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包围城市的一个大态势,整个的敌后根据地全是在农村。然后,剩下的大中城市和交通要道最后对日大反攻的时候,那就是剩的争夺的,就是大中城市和交通要道,那这个是后话。
  在这个之前的时候,我们现在说到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最经典的话在他这篇文章的最后。他就说,我们马克思主义者他不是算命先生,我虽然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是革命哪一天胜利,我不敢给你做保证,但是我可以说我们现在的革命形势,是一种非常令人乐观的、令人鼓舞的这么一种形势,那是什么呢?那是站在海岸边上,可以看得见那个航船的桅杆的,可以看见桅杆顶的那个航船,可以站在高山之巅,可以看见冉冉升起的红日。而且,还可以比喻是躁动于母腹中间即将成熟的婴儿,这个就是革命的形势。所以,我们不敢说哪年哪月,但是革命是肯定要胜利的。
  1930年夏,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三年的游击战争,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迅速发展到约十万人,已经在全国大大小小建立了十余块革命根据地。对此,国民党当局异常恐惧,蒋介石下令,接连发动了五次对中央苏区的大规模“围剿”。企图在三到六个月内消灭红军,对此,毛泽东、周恩来等人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积极的反“围剿”斗争。那么,在双方实力差距巨大的情况下,毛泽东等人做出了怎样巧妙的战略决策?使得红军以少胜多,取得了前四次反“围剿”的巨大胜利呢。仅仅是从这个(19)30年到1934年之间,那各根据地,大大小小的根据地,都遭遇到了敌人的“围剿”,光是中央苏区的这个国民党方面的“围剿”就有五次。一直从(19)30年冬天,一直到(19)34年,一共进行了五次大的反共的“围剿”战争。第一次反“围剿”,可以说是在1930年的冬天,就开始(组织)。那一直打到(19)31年的1月,这个兵力,第一次“围剿”中央苏区的时候,就调动了十万人的兵力。这个时候的,十万人的兵力,分成几路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围攻过来。这个时候的红军力量,实际上在将近四万人,那实际上四万人对十万人,它确实是一个以弱对强的这么一个阵势。那怎么才能取得反“围剿”的斗争的胜利呢?所以,当时有些人还是有点害怕,觉得我们力量太弱,要和国民党去对抗的话,非常地困难。那毛泽东就提出一个比较好的一个方法,他就说我们就采取一个诱敌深入的一个方针,敌人呢是长驱直入,我们不去和敌人面对面地去进行阵地战(消耗战)。我们先诱敌深入,到我们的根据地内部来,然后我们再寻找机会歼灭他(们)。那么,第一次的时候,十万兵力分成若干路,其中有一路就叫张辉瓒的,当时张辉瓒也是在第一次反“围剿”中间,最后被红军活捉,然后又被作为俘虏,在公审大会上被枪毙的这么一个,当时的国民党的中将师长。张辉瓒有一个怀表,被红军缴获,这个怀表后来就作为文物保存下来,也是红军第一次反“围剿”取得重大胜利的一个战利品。
  红军队伍真威风,百战百胜最英勇,活捉张辉瓒呀,打垮罗卓英呀,粉碎了蒋贼的大围攻。那么,毛泽东在听到第一次反“围剿”取得这么大的胜利,歼灭那么多的敌人,活捉敌师长,这么大的胜利以后,也非常高兴。第一次反“围剿”红军取得了胜利以后,蒋介石不甘心啊,他又准备筹划着第二次。那你看第一次的时候,是(19)31年的1月份才打完,他紧赶慢赶地准备好了以后,4到5月份,发动第二次对中央苏区的“围剿”。第二次就是二十万兵力,这个时候的红军只有三万兵力,三万兵力怎么样来对会敌人的二十万兵力,怎么打?又是一个问题。所以说,毛泽东从实际出发,灵活机动的这些战术,它确实是在革命斗争中间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成了一个成功的一个经验。那么,这一次,毛泽东还是提出来要坚持诱敌深入的这个方针。那么,打谁不打谁,当时争论很多,最后毛泽东还是说,我们一定要选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方打。怎么打?当时的这个敌我双方的对阵局势啊,二十万兵力,你想重重包围,向这个中央革命根据地围过来,怎么打?最后的第二次反“围剿”,打得精彩就是十五天红军走了七百里地,打了五仗,把国民党的二十万兵力又把它消灭了、打退了,要歼灭敌人。那这个第二次反“围剿”,又取得了胜利。
  1931年5月,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失败后,蒋介石为了不给红军以喘息的机会,紧接着又于6月,组织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更大规模的“围剿”。面对国民党军的三十万大兵压境,仅有三万兵力的中国红军是如何以少胜多,巧妙制敌的呢?国民党军队发动的第三次“围剿”,动用了三十万人的兵力。那么红军呢也是当时主力还不在赣南,毛泽东就想办法让红军主力,赶快回到赣南。赣南和闽西,都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一大块,所以说在革命根据地里边,更好地来歼灭敌人,来诱敌深入歼灭敌人。所以说这样的话,红军赶快进行紧急的军事行动,撤回赣南来。然后,这个时候,国民党的三十万兵力,已经分兵逼到了跟前,结果红军就想办法悄悄地东进,来迷惑敌人,最后是从敌人中间一个空隙中间钻过去。钻到敌人的后边,在当时的这个兴国的莲塘,给了当时进攻的国民党的上官云相,他率领的部队一个很大的打击。莲塘的这一仗,是红军的第三次反“围剿”里边的取得第一个胜利。第二个胜利,那就在永丰的良村,就专门打了郝梦龄的两个师,也给打得落花流水。第三仗是在黄陂,所以说红军是在8月7日到11日的五天中间,连打了三仗,从莲塘打到良村,打到黄陂,给了敌人一个很大的打击。
  那么,当时的国民党发现红军的主力是在东边,然后把它的所有的兵力全部又调动向东扑过来。国民党军向东边扑过来的时候,红军又借用他们很好的群众基础,很好(的)条件,又秘密向西转移,就在这个根据地里边和敌人绕圈子。等到敌人发现的时候,扑到东边去以后,红军已经主力不见了,抓不着,然后才发现红军已经转到西边,然后又跟着再追过来,那么就在把敌人已经弄得疲惫不堪的情况之下,国民党军队准备要撤退了,打不成。你看你抓不着(红军)的主力啊,这个时候,就是毛泽东原来说的敌疲我打的作战原则,就开始贯彻起来了。这个时候,红军就连打了三仗,在这个老营盘,在这个高兴圩,在这个方石岭连打三仗,给了当时已经疲惫不堪的国民党的军队一个很大的打击。老营盘这个地方,据说是路非常地险,它这个隘口只有一米宽的路,那么如果说两边都是高山,埋伏到这个地方,国民党本来已经都撤退了,准备要撤退了,在这种情况之下,红军就开始埋伏在两边,那简直没有还手之力,所以说一仗打下来,歼灭敌人好几千(人)。那么与此同时呢?当时红军又在高兴圩也给国民党一个很大的打击,但是当时这个高兴圩的这个作战呢,歼灭敌人的数量非常大,上千。但是我们红军这边呢,伤亡也比较大,那么到了这个方石岭,又是一个红军利用地形地貌非常险峻的一个形势。也是一个隘口,这个隘口有七八公里长,那么在这个地方设伏,那国民党军经过的时候,给敌人一个突然袭击,所以说方石岭这一仗,打得也非常漂亮,也给了国民党一个沉重的打击。
  方石岭这个战斗,在打的过程中间,敌人就无路可逃。其实后来当地老百姓说,实际上还有一条路,可以走小路,走东固,但是当时就没有人愿意去给国民党,没有人给国民党去指这条路,所以说他们就活活被打。那这一仗,方石岭战斗这个它旁边还有一个深潭、水潭,很多这个逃跑不及的国民党军,就全都掉到这个潭里,被淹死、摔死了。那现在这个旁边,这个方石岭旁边,其实它不是岭,它也是一个隘口,一条很险峻的路。当时如果说老百姓愿意来帮助他们的话,那个国民党不会损失那么惨。那么,最有趣的就是在这个方石岭战斗中间,也把这个敌人的师长给抓住了,他叫谁呢?也就是抗战时期非常有名和新四军打摩擦战的韩德勤。当时韩德勤也被抓了,被抓了以后,他就伪装成他是伙夫,因为长得肥头大(耳)的,然后当时还骗过了红军。像个伙夫,还是(大约)发三块钱,让他回去,结果以后这个陈毅,还给这个韩德勤在抗战时期,他们谈判的时候还开玩笑呢,说你看看你,当初把你抓了,你伪装成伙夫跑了,你应该把那个三块银元还回来,还给他开玩笑。那可见方石岭这场战斗打得是非常漂亮,把敌(人)师长那些都活捉了。
  红军的第三次反“围剿”,前后历时了三个月,这个规模也是非常大的,我们前面说,前边有三仗,后边有三仗,其实比较重要的战役战斗,至少就有六次。那么,这些战役战斗一共歼灭了敌人三万多人,缴获了一万多支枪,所以说这个仗打完了以后,这个是1931年9月。那么把赣南和闽西两块根据地,其实原来是分开的,基本上通过第三次反“围剿”以后,就基本上把它联系起来了。所以说这样呢,就为1931年11月7日,正式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个局部执政的这么一个雏形。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起来,就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和条件。第三次反“围剿”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是实际上也是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那整个的战争,三十万敌人压进来的时候,基本上当时的赣南、闽西根据地的主要的地方,全都丢掉了,都被敌人所占领。然后,最后红军打完敌人以后,又再重新,全部重新来收复的。那么,当时的红军在歼灭敌人三万多人的情况之下,我们自己伤亡也达到了六千多人,还有红军重要的一些在高兴圩战斗中间两个师长都牺牲了。最后第三次反“围剿”胜利结束的时候呢,当时的红军有一个非常著名的黄公略,也被敌机轰炸,因为当时敌人装备比我们强多了呀,在敌机轰炸中间不幸地牺牲。
  在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三次反“围剿”的斗争中间,其他的根据地我们前边讲到的鄂豫皖根据地,湘鄂西根据地,包括湘赣根据地,都遇到了敌人的“围剿”。各地方包括赣东北,后来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来红军主力撤退以后,建立起来的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基础,建立湘赣革命根据地。还是以永新这一带为它的根据地的中心地带,在这些反“围剿”斗争中间,有的地方被国民党全部占领了,然后在反“围剿”的斗争中间,又一个个的县城又把它夺回来,这个反“围剿”的斗争,进行得也是非常艰巨。到了(19)31年9月,第三次反“围剿”取得胜利以后,国民党的这个“围剿”中间停歇了一段时间,就是这个时候的蒋介石,这个时候还顾不上马上调集更多的兵力,来攻打这个革命根据地,所以说中间的第四次反“围剿”,是1932年才发动的。就是财(19)32年的冬天了,蒋介石又开始调集了更多的兵力,来发动第四次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他实际上调集的兵力都是全国性的,但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就是对赣南、闽西、粤北这一块,他基本上是用了一半的兵力,作为他的一个重点来进行“围剿”。
  为什么这一次,第三次和第四次中间隔了这么一段时间,不像前边紧锣密鼓。1月份失败了以后,4月、5月又开始了。5月份失败了以后,7月、9月又开始了。那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实际上是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者想侵占中国,独占中国,来实现它称霸世界梦想的一个开始。那蒋介石在一片人民群众的反对声中,他当时也临时地下野,到了(19)32年的时候,3月份他才重新地复出。(19)32年3月,蒋介石复出以后,他在5月份和日本签订了关于《淞沪停战协定》,签订这个协定,实际上他是以一种妥协的方式来处理这个中日之间的关系。因为(19)32年1月,大家知道一·二八上海抗战,打得轰轰烈烈。当时全国的抗日气氛也非常地高涨,他采取的主要的精力,就是后来非常明确的一个“攘外必先安内”的一个政策。这个时候,他发现到了(19)32年,隔了几个月以后,中央苏区也恢复起来了,其他的革命根据地也恢复起来了,不打不行啊,所以说他的这个主要精力又放到来“围剿”红军上。所以到了(19)32年冬天,他就发动了第四次对中央苏区的“围剿”。
  这个时候,(19)32年冬天,发动这个“围剿”的时候,红军这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当时的毛泽东,因为在党内受到了一些不正确的一些对待,包括(19)31年11月份的时候,开一个会,批评他是右倾机会主义,是逃跑主义,给他戴了一堆的帽子,那这样的话,就解除了他的军权。(19)31年11月,召开会议的时候,解除了毛泽东军权的时候,毛泽东就开始读书了,后来有人还看见毛泽东在读书,说你现在还读什么啊,他说不读不行啊,人家说我是狭隘的经验主义啊,什么富农路线啊,给他扣了一大堆的帽子。当然实际上他解除军权以后,实际上它这个赣南会议是(19)31年11月1日到5日开的,那么紧接着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就宣告成立。然后,毛泽东主要的精力就放到政府工作方面去了,第四次反“围剿”来的时候,就是朱德和周恩来,他们来具体指挥。虽然是当时那个“左”倾错误,已经影响到了当时的中央苏区,但是朱德和周恩来,他们还是坚持原来正确的诱敌深入的方针,来领导第四次反“围剿”。第四次反“围剿”,最后取得了胜利,歼灭了一万多敌人,缴获了一万多支枪,暂时缓解了当时的革命所面临的局势。
  从1933年下半年,蒋介石就开始在酝酿第五次“围剿”,这个“围剿”,就是我们后来经常所说的第五次反“围剿”。这个时候,蒋介石调动的全国调动的兵力,是一百万人,其中五十万人来对付中央革命根据地,来对付中央苏区。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当时的这个(以)博古为首的这个临时中央呢,已经在上海待不住,站不住脚了,已经撤到了中央根据地来。博古,他是不太懂军事啊,怎么办呢?他就把当时共产国际派来的一个叫李德的人,作为他的军事顾问,天天在这个地图上指挥作战,打得红军苦不堪言,所以才有了后来的红军的长征,才有了后来的遵义会议的转折点,都是从这开始的。

 

【责任编辑:管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