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期【齐悦读—线上共读—党史故事100讲】《北伐洪流 铁军扬名》
讲座题目:党史故事100讲——北伐洪流铁军扬名
讲师简介:徐焰,教授,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
讲座时间:2021年2月8日~2月14日
讲座内容:
1926年7月,由广东国民政府发动的北伐战争全面爆发,这是一场反对北洋军阀的革命斗争,是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更是中国共产党对武装革命的一次探索,面对以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为首的军阀共产党更是独立武装了一支精锐部队。在北伐战争期间,这支勇猛善战、连战皆捷的革命军队,沉重地打击了北洋军阀的势力,取得了“汀泗桥”“贺胜桥”等战斗的胜利,同时也为所在的“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光荣称号。那么,在这场革命斗争中这支充满了传奇色彩的“铁军”是如何诞生的?是谁领导了这支革命队伍?在北伐战争时期,国共的第一次合作发生了哪些曲折的故事?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徐焰教授座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精彩系列节目《党史故事100讲——北伐洪流铁军扬名》。
看过大革命时期的影视作品的人,往往会记得这么一首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奋斗。”这就是1926年到1927年初,北伐战争在中国南部大地兴起的时候流行的一首歌,就叫做《国民革命歌》。在这个歌的伴随之下,广东革命政府领导的国民革命军,为了打倒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进行了席卷了半个中国的北伐战争。这场战争的成果,最后被蒋介石为首的新军阀所篡夺了,但是它还是掀起了中国大革命的高潮。北伐战争期间,高涨起来的工农运动也为后来中国共产党进行下一步革命斗争,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广东革命政府为什么要北伐呢?就是要北伐统一中国。孙中山1912年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时候,就讲过要北伐统一中国,但是后来袁世凯当了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一死,北洋军阀四分五裂,分成各个派系相互混战,有奉系、直系、皖系,当年的中国就成了一个军阀混战的战场。孙中山到他1925年3月份去世的时候,不但没有统一中国,连广东省都没有统一。1925年7月,就是孙中山去世4个月以后,在广东成立一个国民政府,主席是当时国民党名义上的左派汪精卫,但这个人是个政客来回投机的。当时的广东国民政府下辖有六个军大概八万多人,不久之后,广西的新桂系李宗仁、白崇禧也宣布服从广东革命政府。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广西当时太贫困,按李宗仁的讲法军队到我广西来只能吃石头,没有钱养他们,所以说广西军队的军饷要靠广东来供应。广东革命政府成立之后,也宣布要北伐,最后统一中国。要进行北伐就需要有军队,旧中国有军则有权,谁枪多谁就势大。
在广东政府所辖的国民革命军中间,原来有六个军,加上李宗仁的部队加入之后变成第七军,其中军事力量最强的就是以黄埔军校为基础,建立的蒋介石为军长的第一军。因为它的武器是苏联供给的,而且人数又最多,李济深的第四军战斗力相对比较强,另外,李宗仁所指挥的广西第七军战斗力也比较强。因为广西人从太平天国起就强悍善战,除了这个广东国民政府直接指挥的军队之外,在北方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当时也拥护广东国民政府,表示愿意配合北伐,他能牵制北方的奉系、直系军阀。当时中国共产党也认为,广东国民政府和北方的冯玉祥是进步的,希望通过帮助他们的办法,能够打倒军阀,驱逐帝国主义的势力,同时通过北伐战争来推动工农革命。
从1924年开始,国共就建立了合作关系,苏联也是当时广东国民政府唯一的外援者,所以,北伐战争期间,北伐军需要的很多武器弹药和经费又是靠苏联支援。中国共产党人也积极参加北伐,主要是派政工人员到北伐军中间去做政治工作。当年苏联支持中国的国民革命,但是它重视国民党轻视共产党,因为觉得共产党的力量太弱了,它认为只有国民革命成功之后,共产党才能搞第二次革命。但是当时一些有远见的领导人,像周恩来、陈延年这些人,就认识到革命不能依赖军阀,要有自己的武装。最早在中国共产党内抓军事建设的,还是当时的中共广东区委的军事部长周恩来,他对外是兼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第一期,一共招了六百名学生,里面就有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八十多人,著名的有徐向前、陈赓、左权这些人。
1924年11月份,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周恩来就以共产党员的黄埔生作为骨干,从苏联顾问那里要到一点经费,然后再招募一百多个士兵,建立了一支直接隶属于孙中山大元帅府的铁甲车队,一共有一百二十多人。当时广东政府对军队管辖很松懈,你只要服从它就行,自己有钱自己建军。黄埔第一期毕业之后,蒋介石利用他网罗到的大部分黄埔军校学生,建立两个教导团,通过东征扩大力量,后来就成为第一军。周恩来当时也在第一军中间任职,他根据苏俄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坚持在连以上的单位设党代表,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在行军作战中间,党代表和政工人员要与官兵同甘共苦,这就为中共后来自己建军积累了重要的经验。1924年11月,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的部分黄埔生为骨干,而建立的一支直接隶属于孙中山大元帅府的铁甲车队,就是后来著名的“叶挺独立团”的前身。这个成立之初,只有百余人的队伍,为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进行了早期有力的探索。那么,在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铁军”的称号,又是如何诞生的?
蒋介石看到共产党在第一军中间发展力量,他当时非常不满,他就同周恩来讲为了保证黄埔军校的统一,我看只有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就是军校的共产党员退出共产党,做一个纯粹的国民党员。如果做不到,第二条办法就是共产党员退出黄埔军校,退出国民党,蒋介石这番话等于摊牌了,就是不允许共产党在黄埔军校和第一军中间存在。周恩来听到这番话,因为当时国共总体上还处在合作状态,因此就向中央提出,就干脆把共产党员从黄埔军校和第一军中间都撤回来。另建国共合作的军队,但是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不同意,那么经过周恩来的多方努力,最后还是筹到一点经费。
1925年11月,以铁甲车队为基础,在广东肇庆利用第四军第34团这个番号建立了一个团。当时军长李济深也是同意的,因为这个团实际上来是用他一个番号,钱也不归他筹,兵也不归他招,这个团后来改成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因为团长是刚从苏联学习回国的叶挺,就被称之为“叶挺独立团”。叶挺独立团建立的时候,共产党人就开始了自己独立建军的宝贵尝试,团里头建立了党组织,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进行革命思想教育,教育官兵要做群众工作,官兵要吃一样的伙食,上级不许打骂士兵。不过由于当时刚刚在探索,叶挺独立团内党的组织还是比较薄弱的,全团只有二十几个党员,基本上都是军官,全团只有一个党支部,没有发展士兵党员。后来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就总结这个教训说:“两年前,我们在国民党军中的组织完全没有抓住士兵,即(使)在叶挺部,也还是每团只有一个支部,故经不起严重的考验。”
叶挺独立团名义上,它属于第四军,干部配备、内部事务,都由中共组织自己处理,事后报告一下军部。所以国民党后来就抱怨了,你们这个独立团真是独立的,什么事情都是先斩后奏。不过当年,他们还需要共产党帮助北伐,对叶挺独立团这样的部队还表示了容忍。中国共产党当时只有这一个团的军队,其实是远远不够的,周恩来在广东的时候就设想,在其他几个军里面各建立一个像叶挺这样的独立团。但是经费不够,另外中共中央也担心引起国民党的不满,当时的苏联顾问和陈独秀这些人,都没有看到抓军队的极端重要性,共产党当时在建军方面,主要起一个国民党帮手的作用。比如:帮助国民党开办黄埔军校,从第一期到第六期,一共培养了一万多学员,在这里大部分都被蒋介石拉去了,做他的建军骨干。当然了,这里面也有两千多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也成为后来中国共产党人组织武装暴动,独立建军的一个基础。
1926年春夏之交,国民政府提出了多年的北伐终于开始了,为什么选在这个时候开始呢?从当时的国内情况看,湖南和当时国内的整个北洋军阀系统发生了分裂。例如:湖南过去的军阀军队中间力量最强的一个师,就是唐生智当师长那个师,一万多人,脱离了这个省的军阀赵恒惕投向广东政府。唐生智这个部队,被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北方的直系军阀吴佩孚,就派出了军队南下,帮助赵恒惕打唐生智,想控制整个湖南全省。唐生智招架不住,就跑到接近于广东边界的湘南地区,希望广东政府出兵援助,广东政府一出兵,这就揭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当时,北洋军阀内部分成三大派,矛盾重重,相互之间还打仗,这也有利于国民革命军各个击破。北洋军阀三大派,最大的是奉系军阀,起家于东北,兵力从北京一直伸到湖南,它的总的部队数量差不多有四十万。另外山东军阀张宗昌,十多万军队也归它指挥,冯玉祥的国民军,这时候在北方有十几万军队,能够牵制一下奉系。另外奉系原来最精锐的骨干吴佩孚部队,他的兵力也很分散,从北京一直拉到湖北,有一部分也在河北,同冯玉祥的部队作战。不能以主力南下,直系军阀另一个分支就是盘踞东南五省的孙传芳部队,他有二十多万军队,表面上还是表示中立的,因此北洋军阀没有力量集中全力对付南方的北伐军。
1926年5月,北伐战争(拉开序幕),当时唐生智向广东政府求援,广东的各个军都感到北伐有没有前途还难测。自己的军队去救援,广西太贫困了,能向湖南发展更好,所以李宗仁倒是积极主张北伐。第四军军长李济深,也表示愿意派一个团先去增援唐生智部,他派出哪个团呢?就是叶挺独立团,因为反正不是他的部队,结果就出现了第四军、第七军各派一部,北伐增援湘南唐生智部的局面。1926年5月,叶挺独立团从广东肇庆出发前往湘南援助唐生智部,途经广州的时候,周恩来就召集叶挺独立团连以上的干部开会,说明现在有些军都不愿意派部队出发,只要你们打了胜仗了,他们就会跟上来。会议结束的时候呢,周恩来鼓励大家“饮马长江”,同每个到会者都握手到武汉见。6月4日,叶挺独立团进入了湖南安仁前线,首战就迎战北洋军阀的六个团。叶挺独立团利用雨天发起猛攻,另外有当地的农民武装配合迂回敌后,不仅一战击败了北洋军阀六个团,而且还连连攻克茶陵等几个县,自己伤亡才63个人。当时叶挺独立团,取胜的主要方法就是“三猛”战术:猛打、猛冲、猛追。当时敌我双方火力都不强,北洋军阀又腐败无能,士兵都是雇佣来的不愿意拼命。叶挺独立团靠着英勇顽强的精神,又有当地农民支援,所以说连战连胜。在第四军独立团取得胜利的时候,李宗仁所率领的第七军进入湘南也取得胜利。
北伐战争的初战胜利,然起了国民革命军的斗志,也打响了北伐战争的第一枪,但是在接下来的一场战役中,号称“铁军”的共产党部队,却遭受到了史无前例的重创,那么这场战役的过程是怎样的?导致国民革命军遭受重创的原因又是什么?1926年7月,广东政府正式宣布全面北伐,并任命蒋介石为北伐军总司令。为什么蒋介石能成为北伐军总司令呢?他在国民党内资格并不老。1924年1月份,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连中央委员都不是,当时广东国民政府下辖的八个军中间,蒋介石的第一军力量最强、经费最多、武器最好,所以说大家就只好推举他当总司令。
在蒋介石就任北伐军司令开始出师的时候,其实北伐的先锋第四军、第七军已经攻占了长沙,接着向武汉推进。这个时候,吴佩孚也坐不住了,他从河北抽调来主力部队,在武汉和长沙之间的汀泗桥、贺胜桥同北伐军决战,因此汀泗桥、贺胜桥战役就成为北伐战争初期决定性的一仗,双方都投入了兵力大约五万人,但是吴佩孚的军队军心动摇,后方不稳。国民革命军,这时候士气高涨,又有工农群众的支援,双方的力量对比当然对北伐军有利。在汀泗桥、贺胜桥战役中间,第四军战功最大,而且叶挺独立团在第四军中间,又是战绩最辉煌。例如在汀泗桥一战中间,叶挺独立团在熟悉地形的农民引导下,迂回到敌人后方,使吴佩孚的部队前后受敌,一时出现了崩溃。
在贺胜桥一战中间,担任前卫的叶挺独立团又顶住了吴佩孚精锐部队的反扑,双方是白刃格斗,后续部队到达之后,就打垮了吴军,乘胜一直追到了武昌城下。吴佩孚的主力向武汉败退的时候,唐生智的第八军跟在后面猛追,而且还抄到吴军后面,占领了汉口和汉阳,收编了很多投降的部队,因此唐生智的部队由一万人一下子扩充到十万人。当时北伐军的主力,包围了武昌城,守敌有两万多人,依靠着坚固的城墙进行顽抗。蒋介石当时不考虑实际情况就下令猛攻,叶挺独立团当时和其他几个部队,一起担任了攻城的先锋,就演出了在武昌城下非常悲壮的一幕。攻城前,各个部队选择奋勇队,叶挺独立团第一营,全营报名参加。在营长黄浦生曹渊的率领之下,大家都把钱物交给文书,寄回到家里,就准备一去不复返了,写下遗书,表示愿为革命牺牲。攻城令一下,各个突击队高呼革命万岁,在夜幕掩护之下,直冲到城下,然后架云梯往城上攻。当时火力不强,掩护力量不够,结果城上的守敌扔下炸药包、手榴弹,因此爬城的官兵大部分牺牲。你像叶挺独立团第一营20分钟之内,只剩下10个人,营长曹渊也牺牲了。靠着这种前赴后继的顽强进攻,到10月10日,北伐军攻克了武昌,攻下武昌之后,这个汉阳铁厂送给第四军一面铁盾,上面就标明着是“铁军”。那么叶挺独立团在第四军中间战功最显赫,人们也就习惯地把叶挺独立团称为是“铁军”。
当时中国共产党,只有一个团的正规军,在北伐战争中间就显示出全新的革命精神和特别强大的战斗力。叶挺独立团,虽然作战伤亡很大,但是靠自己有一个特别大队和补充营,能够不断地补充损失。叶挺独立团后来就一分为六,扩大到六个团。北伐军攻下了武昌,吴佩孚大败,这个时候只好向东南的孙传芳求援了。孙传芳原来一直观望,想让北伐军和吴佩孚的部队两败俱伤,他再出兵。到了8月下旬,他看到吴佩孚抵挡不住了,不能再观望了,他就由他的日本顾问冈村宁次帮助制定计划。冈村宁次也就是后来日本侵华军最后一任总司令,他亲自率领十万军队进入江西,另外也派福建的部队袭击广东,扰乱北伐军的后方。这个时候北伐军,因为已经打垮了吴佩孚的主力,因此也把主攻矛头转向江西,来对付孙传芳。
九月间,蒋介石亲自指挥,向南昌发起了三次进攻,都遭到了失败。随后,第四军因为攻下了武昌赶来增援,李宗仁的第七军也全力投入作战,经过两个月的激战,终于在11月份,击溃了孙传芳,北伐军占领了南昌,蒋介石也把他北伐军总司令部搬到了南昌。为什么蒋介石指挥南昌作战开始连连失败呢?从履历上看,他在保定军校学过军事,到日本上过军校,但是没有毕业。但是李宗仁和其他许多军官认为他不懂战术,北伐的时候明显表现出,他没有实战经验。因为蒋介石从来没有担任过基层军官,像排长、连长、营长、团长,他都没干过,他长期跟着孙中山当参谋和幕僚,搞权谋他都有一套,战场指挥往往是外行。因此李宗仁在他后来的回忆录中间就讲,纵观蒋先生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纵横数十年,其武器无非是金钱收买。北伐期间,对方的军阀只要向他投降归附,马上官升一级,你原来是师长升你为军长,所以就收编了大量的军阀部队,像何应钦指挥的蒋介石原来的嫡系,第一军的主力。进入福建、浙江之后,根本没有进行什么像样的战斗,就收编了当地的大部分武装,蒋介石的实力也就此壮大起来。
1927年年初,北伐军出师不过半年,就从原来的八个军扩大到四十个军,总兵力差不多有四十万人。但是新扩大的部队,大部分是投降过来的原来的旧军阀部队。北伐军力量越来越多,内部越来越膨胀,但是成分越来越复杂。那些声长归附革命的部队,国民政府一般都是派一个党代表去,加上几个政工人员,去做一点政治宣传。你根本掌握不了兵权,也不能改造旧军队那种军队私有,占地为王这个传统。北伐军向北发展之后,它内部也分成了三大派势力,一派是蒋介石,以黄埔军为骨干的力量,一派是李济深、李宗仁的桂系,一派是唐生智为首的湘系军队。武昌城下,数十日的围城苦战,虽然给国民革命军一次沉重的打击,但是并没有消沉革命军的意志。国民革命军不仅对内迅速地扩充了自己的军事实力,对外更是取得了新的革命成就,那么经受过沉重打击的国民革命军,是如何做到在短时间内占据主动,就在北伐战争发展到高峰时期,北伐战争又为什么突然中止?
1926年11月份,原来设在广州的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国民革命的中心也由广州转到了武汉。从总体上看,北伐军以11万人出师,向北进攻吴佩孚、孙传芳这两大军阀,迅速占领了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这个成果还是辉煌的,为什么能出现这一战绩呢?关键是集中力量各个击破,再一个有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支援。例如北伐军在湖南、湖北和江西作战的时候,当地共产党组织在每次战役的时候,都能组织数以万计的农民抬担架、送军粮、运伤兵,扰乱北洋军阀部队的后方。
1927年3月,北伐军接近上海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就组织了80万工人总罢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军委在上海城内,还组织起几千名武装的工人纠察队,发动了第三次武装起义,驱逐了守城的属于奉系的直鲁军阀的部队,所以北伐军不费一枪一弹就占领了上海。在北伐战争期间,面对着北伐军队,各派都扩充力量,中共湖北省委也认为应该扩大叶挺独立团。通过把这个独立团一些伤病人员集合起来作为骨干,再从黄埔军校补充新的毕业生,另外再招募一些新兵。叶挺独立团首先是一分为五,由一个团变成五个团,此外还从叶挺独立团中间,分出一部分干部建立了第二方面军警卫团。这个第二方面军警卫团是负责警卫武昌国民政府的,后来被称为“国府警卫团”,这就等于叶挺独立团一分为六了,而且这个国府警卫团后来就成为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的最骨干的力量。
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叶挺独立团,虽然一分为六,但是同蒋介石、唐生智这些人扩军的速度比较起来,那还是差得太多。北伐不过半年时间,蒋介石、唐生智的军队都扩大到十万人以上,而共产党领导的叶挺独立团虽然一分为六,总兵力也不过一万多人。为什么当时中共领导人没有抓住机会扩大军队呢?还是由于当时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的指导方针,是着重于发展工农运动,对抓军队认识不足。周恩来后来讲,如果抓住这个机会建立十个师的军队,是可以办到的。
毛泽东在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上也批评中央原来工作方针的时候,指出:“以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蒋、唐都是拿枪杆子起的,我们独不管。”所以说后来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也是从这个教训中间总结出来的。尽管中共中央在北伐期间没有大力的扩充军队,不过还是培养了不少军事干部。南方国民革命军出师的时候,北方的国民军也遥相呼应,为什么过去出身于北洋军阀阵营的冯玉祥,能够拥护南方的国民政府呢?他有一定的思想基础,除了他本人接受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之外,还在于苏联和中共争取。
1926年春天,国民军总司令冯玉祥前往苏联访问,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他就宣布加入国民党,参加国民革命。这一年8月,国民军在南口失败,失败的时候,冯玉祥还在苏联,就赶快赶回国内,退到河套地区,把部队集中到河套地区,进行了五原誓师。当时中共北方区委负责人李大钊,就向冯玉祥建议,北方奉系军阀的力量太强,你干脆进军西北,解围西安,出兵潼关,策应北伐。冯玉祥接受这个意见,而且苏联又给他提供了武器弹药和经费,因此冯玉祥到黄河北边的河套地区,集中他原来溃散的部队,共产党又派来了刘伯坚来担任政治部主任,带来了一批政工人员,进入到国民军的各部队,进行革命思想宣传。不久,中共中央又派邓小平到西北的国民军中间,担任政治部副主任,在这个部队中间传播了革命思想。冯玉祥的国民军后来被人称为“西北军”,里面有很多将领,像杨虎城、邓宝珊这些人都成为共产党的朋友,像吉鸿昌、张克侠这些将领还秘密参加了共产党。冯玉祥带领他的国民军在1926年秋冬之际,穿越了荒凉的西北沙漠,通过宁夏、甘肃进入陕西。
1926年末到1927年初,国民军控制陕西、甘肃,直接威胁河南的北洋军阀军队,这对面方的北伐军,也起到了重大的策应作用。1927年3月,北伐军占领了上海、南京,四川各派军阀也纷纷表示同北洋军阀政府决裂了,拥护国民政府,所以国民革命军当时席卷了中国南部和西北的部分地区。在国共合作的形势下,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在北伐期间也大力发动群众,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在这个期间也有了大发展。例如1926年夏天,北伐刚开始的时候,共产党员在全国的总数也就是一万六千人,到了1927年3月份,党员的总数发展到五万多人。那么,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群众团体的成员那就是数以百万计了。北伐战争发展到高峰的时候,国民党和国民革命军内部的矛盾也激化起来。
1927年4月,蒋介石为首的黄埔系同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桂系,联合起来发动了“清党”,同时同武汉的国民政府对立,在南京又建立了一个国民政府,在这个时候国民党有两个政府。另外在上海,老的西山会议派,也还建立一个党部,出现了一个怪现象,一个国民党两个政府,三个中央党部,当时国民党也出现了一个四分五裂的形势。由于国民党和国民革命军内部分裂,1927年3月以后,北伐出现了停顿,而且国民党内部还发生了战争。各派武装就根本不讲什么国民革命了,成了跟旧军阀没有什么区别的新军阀,相互之间还发生了火并。
1927年8月,湘系的唐生智部向南京进攻,蒋介石为了避开锋芒,一度下野,这个时候北方的军阀张作霖联合张宗昌、孙传芳,又成立一个安国军军政府,直接威胁到国民党各派。到了1928年初,国民党各派就暂时停止了内战,联合起来一致对付张作霖的安国军军政府,就出现了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四派联合的北伐,历史上称为“二次北伐”。但这个时候,北伐的性质已经变了,由过去的推动国民革命的北伐变成了新旧军阀的争夺。1928年4月到5月间,国民党新军阀四派联合向北进攻,张作霖的安国军挡不住蒋、冯、阎、李这四派军阀的进攻开始败退。张作霖在退回东北的时候,在沈阳的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埋炸药炸死了,安国军军政府瓦解了。国民党军占领了北京、天津,这一年年末,张学良在东北又宣布归顺国民政府,国民政府就此宣布全国实现了统一。
实际上,这个时候国民党,它只是个名义上的统一,因为各派新军阀的矛盾又激化起来。1929年以后,又爆发了新军阀之间的大规模混战。历史证明,国民党新军阀,没有能力实现中国的统一。不过北伐战争,还有了它重要的历史作用。为什么说北伐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这北伐战争显示了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的巨大威力,过去分散、松懈的国民党一度焕发了生机,腐朽黑暗的北洋军阀大部分被打垮了,这沉重地打击了北洋军阀过去的黑暗统治,还是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大进步。第二项重要意义,就是在北伐战争的第一阶段国共两党合作奋斗,在北伐军占领地区内大力开展了工农运动,为后来的土地革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这就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第三项重要意义,那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在北伐战争期间得到大发展,党员的数量增加了,军队的数量增加了,尽管到了北伐战争的中途,共产党被国民党政府所抛弃,而且遭受到屠杀。这一惨痛教训又让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必须建立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必须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从此就开始了创建中国工农红军,进行土地革命,从而使中国革命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