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期【齐悦读—线上共读—跟着书本去旅行】
讲座题目:苏州园林——造景艺术
讲师简介:刘颢玥,跟着书本去旅行团领队。
程洪福,苏州园林博物馆副馆长。
讲座时间:2020年5月11日~5月17日
(备注:讲座视频可循环播放)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video/index.html?art_id=134981633564513980&read_id=a332cc1a-3cf9-4c04-b9ce-494f08cf3df6&ref_read_id=b680dc5e-fe41-414e-8f37-a69becf36daf&reco_id=&mod_id=&cid=&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video_default&spm=contents.video_page_detail.clst__0.dclk__11&spm_pre=contents.video_page_detail.clst__0.dclk__10
苏州园林——造景艺术
讲座内容:
《苏州园林》节选,作者叶圣陶,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拙政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景观叫“拙政园远借北寺塔”。
借景是造景的一种手法,顾名思义,就是将周围的美好景物以借的形式进行收纳,通过一定的艺术组合使景观更为丰富,借景的景观品质高低,关键在于借景手法是否运用巧妙,那么老师要求同学们寻找的“借景北寺塔”,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观呢?
北寺塔,在我们的园子外面,不在园林里面,就是我们现在站的位置离北寺塔的距离是大概一公里左右,这个其实涉及我们园林造园景观里面的一种手法叫做借景,而且它是一种远借的手法,就是把园子外面的景色收纳到园子里面来,有一句话叫做“嘉则收之,俗则屏之”(出自计成《园冶》)。不管它有多远,只要外面的景色非常漂亮,就可以把它借进来,比较俗的我就把它挡掉。
北寺塔,始建于三国时期,距离现在有一千多年,园林的主人在造园的时候,空间的概念把握的非常好,借景的话,一个是那个塔,它是一个竖的线条,前面那个半亭,它是横的线条,然后现在正好有朝阳、有太阳光,一边是明的,一边是暗的,它就有明暗的对比,横和竖的对比,而且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从早到晚它的光影效果还在变,所以是非常非常漂亮的。
拙政园对于北寺塔景观的使用,不只运用了借景,还运用了另一种巧妙的造景手法,老师带同学们找到了一个特殊的观赏角度,一幅造型灵动的画面,出现在了同学们眼前,这幅既有设计感,又好似浑然天成的图画,是运用了哪一种造景手法呢?
这个海棠形的窗框,其实就是我们造园手法里面,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框景的手法,就是把外面的景色框在这个框子里面,然后透过这个框可以看外面的景色,而且这个框里的景色四季还在变春夏秋冬,从早晨太阳出来到晚上天黑还不一样,是一个变幻的美景。这些框景还有什么形状的吗?框景有很多种形状,各种样式都有,有海棠形、圆形、正方形、六角形等各种式样都有,主要是根据我们现在所站的位置,来决定我们这个框景选用什么样的形式。这个框他是有意而为之把塔框在里面,还是建完园之后发现它自然就被框在里面了呢?这个窗框的设置,其实是我们园林的主人或者我们园林的工匠,他有意而为之的。虽然它是我们人工做的,但是它达到的效果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就像我们大自然的美景一样的很随意,这就是苏州园林给人的景观营造的结果,是一个最自然的一种效果,而且这个也是从造园做景观来讲最高的目标。
叶圣陶先生在《苏州园林》中这样说道,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苏州园林里面包括拙政园里面,这种利用窗框来借景的形式非常非常多。
苏州园林大量运用了框景的造景手法,仿佛一卷绝美的相册,每一处都呈现着苏州园林不同的美。程老师带同学们来到了位于拙政园中的一个小院枇杷园,一起欣赏另一处同样运用了借景和框景两种造景手法的景观嘉实亭。我们现在站的位置嘉实亭,正好这一个空窗后面,它其实就是一幅画,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幅框景,这个借景就是临借,借墙外面的一(组)景色,太湖石的石峰、竹子,我们就可以把它理解为传统绘画里面的一幅竹石图。这是一幅动态的画,春夏秋冬,从早到晚光影的变化,它一直在变,为什么用竹子和石头呢?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人对于竹子这种高洁品性的一种价值追求。然后石头,陆游有一句诗:“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出自《闲居自述》,就是这个石头它不能讲话,其实它是非常可爱的叫顽石,虽然是一个不起眼的石头,但是它非常有意思。一块顽石,一片青竹,丝毫不讲究对称,凸显的是写意两个字,利用山石、植物加上光影的变化,一幅写意山水画浮现在眼前,在此基础上园林主人和匠师们建造出一个窗框,看似简单随意,却让原本就极富美感的画面变得更加精致,但同学们似乎对这幅框景画面有着不同的见解。国画讲究虚实呼应、疏密相间,正像那个竹子,它有一半是在光影里,一半是在阴影里,这样就显得非常有意境。其实以国画角度(看)的话,那个假山,它的最外面的边缘有点太平了,就是上下对称,它可以在后面再加一块小石头,国画就是和真实的不太一样的。因为这边是一个长方形的框,这个框显得比较正,所以这里面的假山也要比较正。
苏州园林叫做文人写意山水园,园林所有空间的布局,包括颜色的选择,其实源头都是在山水画里面吸取它的精华,来进行园林的营造。我们看到的山水画,是画在纸上的一幅画,园林其实就是画在地上的一幅立体的画。除了借景和框景,苏州园林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景的造景手法,宜两亭和倒影楼的相对成景,就是拙政园中对景的一处完美运用。对景的两上景观不仅仅是相对成景,中间还需要其他景物的过渡衔接,如一条小河一座石桥,甚至是一道拱门,对景艺术水平高低,与过渡衔接的处理手法是否巧妙合理有着直接关系。我们现在站的这个位置,正好是在南北向互为对景的廊道中间,最北边叫倒影楼,临水的,最南边是一个亭子叫宜两亭,是在那个山顶上的,这两个建筑它(们)是通过这个水池隔水相望。倒影看什么样的倒影呢?站在宜两亭上面,我们就看这个倒影楼在水里的影子,再看对面的走廊(贴水廊),在水里的倒影,换一个角度就是我们站在那个位置,倒影楼的位置,我们再看宜两亭在水里的倒影。
在认识了拙政园中,运用的借景、框景和对景等不同的造景手法之后,老师又带着同学们来到了距离拙政园不远的耦园。耦园原名涉园,始建于清朝初年,距今已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在这里又有哪种造景手法呢?这种造景手法,又给同学们带来了什么与众不同的体验呢?我们现在来到耦园的一个楼上,这个位置主要是听声音的,声音也可以成为苏州园林的景观吗?园林的主人又是运用了什么样的造景手法,把声音也变成了园中景观的呢?它的声音从哪里来,这个窗外跟我们的四周这个园林的关系,然后我们点题在哪里,点题从匾额楹联上面去看叫听橹楼,就是咯吱咯吱的一个声音,外面的船夫摇橹的声音。这里其实是表现了园林景观借景当中的一个手法,耦园的听橹楼,也是园林里面声音景观,借景里面的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它所谓的借景是借园外听摇橹的声音。大家其实可以想象一下,把自己当做园林的主人,在这里读书、写字比较累了,正好外面有风吹进来,然后有鸟叫声,有摇橹的声音,你会觉得外面的声音很美妙,就会情不自禁地到窗户外面去看一看。
耦园三面临河,尽显姑苏城“人家尽枕河”的特色,而听橹楼位于耦园最东南角,楼外便是内城河,楼外小桥清流水,楼内看书听橹声,园外的水声、橹声,让原本浪漫气息浓厚的耦园更加富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