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活动中心 > 公益培训 > 内容

第150期【齐悦读—线上共读—跟着书本去旅行】《苏州园林——亭台轩榭》

2020-05-04 09:21:00 来源: 点击量:
0


  讲座题目:苏州园林——亭台轩榭
  讲师简介:刘颢玥,跟着书本去旅行团领队。
  程洪福,苏州园林博物馆副馆长。
  讲座时间:2020年5月4日~5月10日
  (备注:讲座视频可循环播放)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video/index.html?art_id=16798853527289966204&read_id=b680dc5e-fe41-414e-8f37-a69becf36daf&ref_read_id=50d4d33e-f9ec-44c1-82ef-604c37fd7ada&reco_id=&mod_id=&cid=&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video_default&spm=contents.video_page_detail.clst__0.dclk__10&spm_pre=contents.video_page_detail.clst__0.dclk__9
  苏州园林——亭台轩榭
  讲座内容:
  我们来到了江苏省苏州市,这里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称。都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今天我们就将一起探访叶圣陶先生笔下的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节选,作者叶圣陶,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苏州园林》是著名作家叶圣陶一九七九年,为一本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原名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叶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还被称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他一八九四年出生在苏州,二十二岁之前一直生活在这里,闲暇之余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而这个序名正是叶圣陶对苏州园林眷恋深情的自然流露和生动描写,他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这篇文章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之美的奥秘之门。
  苏州园林是苏州人的骄傲,在苏州现保存完好的古典园林有六十多处,今天《跟着书本去旅行》的领队带着同学们来到了拙政园,与苏州园林博物馆的程老师会合开始了一天的旅程。
  苏州拙政园是中国私家园林的经典,在苏州园林当中,拙政园是占地面积最大的一个园林。拙政园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始建于明正德初年,朝廷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还乡,在苏州大弘寺原址的基础上拓建为园,整个园林的修建处处都体现出主人淡泊名利,活出自我的情怀。
  叶圣陶先生在《苏州园林》中这样写道,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建筑是苏州园林的一大要素,亭台轩榭是苏州园林中重要的建筑形式,错落有致的布局,巧妙融于自然的设计,是成就苏州园林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亭台轩榭各有什么样的建筑特点,又怎么区分呢,程老师首先带大家来到了位于拙政园中部花园东侧,最著名的一个亭子“梧竹幽居亭”。这个建筑叫亭子,就是停下来赏景的一个地方,这个建筑的顶它就是四个角汇聚到最高点集中在一起,四个角我们叫戗角。
  亭起源于周代,在古时候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出自《释名·释宫室》。一般在水边、道旁、山腰等地方较为常见,苏州园林里的亭子,除了驻足休息还需要具有观赏性,从亭子里面看外面的景色要美,从外面观赏这座亭子也要具有美感,所以园林里的亭一般体量小,有长方、正方、四角、六角、八角等,形式多样小巧灵动,大多都成了园林景观中的点晴之笔。
  亭子的圆洞门它的作用是什么?它开的口叫“圆洞门”,就像相机一样一个圆的镜头,从这儿能透出不同的景色,它就是一个相框,其作用是欣赏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景色。站在那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春天的景色,夏天我们看荷花开花,秋天站在那个圆洞门的位置往这个角度看叶子红了,后面这个紧挨着就是一个长廊,透过那个圆洞门看过去上面有雪景一层,就是黑和白的一种光线的对比。然后我们再往这边看,顾名思义,梧竹幽居亭前面四个字,有两个字都是提到了植物、青桐,然后这种竹子。
  唐代文人羊士谔曾写下诗句,“萧条梧竹下,秋物映园庐”出自《永宁小园即事》,意思是在梧桐和竹子掩映下的幽静居处,体现了主人想要大隐于市,独自静思的一种淡泊心态。看完了亭,同学们最好奇的就是轩了,到底亭台轩榭中的轩有哪些特点,跟亭又有着什么样的不同呢?
  扇子,包括建筑它就是造成扇子的这种形状,可以从古代文人雅士手里拿的这个扇子去找到源头。我们现在看到这个匾叫与谁同坐轩,为什么不是轩是亭子呢?一个是它的建筑形式很自由,建筑体量也比较小,在园子里不仅拙政园,其他的园林也会有类似的现象,就是有很多亭子它都命名为轩。从园林主人他在命名这个建筑物的时候,它更侧重于文化上的寓意,包括在读诗文的时候有韵律感,如果比如说叫“与谁同坐亭”,大家可能就会感觉到没什么意思,然而“与谁同坐轩”,在韵律上感觉很舒服。
  这座充满了扇形元素的建筑,出自清代末期,一位富商张履谦之手,他在园内找了一处水中陆地的拐角处,斥资修建了这座布满扇形的与谁同坐轩,与地形地貌完美结合,同时为了从外观上看起来更像一把扇子,又在后面修建了一座尖顶的笠亭,这样从正面看起来,两座亭子就组成了一把完整的扇子。那么,真正的轩,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拙政园中部花园中有最著名的听雨轩,在这个地方,夏天很炎热,这也是一个休憩纳凉的一个地方。
  轩,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可以指楼板、飞檐、有窗户的长廊等,而作为一种建筑形式来讲,高而敞是它的特点,器宇轩昂中的轩就是高的意思。《园冶》中说:“轩式类车,取轩轩欲举之意,宜置高敞。”意思是说,轩这种建筑形式像古时候的车,比较通透宽敞,轩在园林中属于中等体量的建筑,比亭大、比厅堂小,通常用来看书、喝茶,进行简单的会客。进入到这个空间里面要做到两点,第一点,让自己心安静下来;第二点,就是我们看到听雨轩纳凉怎么来纳凉,这个地方的建筑比如我们前面看到的这个门窗,它下面是镂空的,它的空气可以流通可以进来,四周的花窗它都是通透的,所以这个地方空气流通是非常通畅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夏天比如太阳很大的时候,打在墙上可以看到火辣辣的阳光,但是那个墙面上有很多的绿色,绿色它可以降温,降温降下来后就是非常凉快的时候。
  叶圣陶在《苏州园林》中这样写道,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从听雨轩出来,大家开始寻找亭台轩榭中的榭,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亭和轩的特点,那榭又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呢?程老师便带大家来到拙政园里一处建造在水边的建筑名叫芙蓉榭。临水为榭,它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临水,靠水比较近,建筑的平面是一个正方形,一半是在陆地上,一半是在水面以上,下面有一个挑空的建筑结构,上面是一个卷棚歇山顶的屋面形式,四周是吴王靠也叫美人靠,就是临水赏景的,靠西边的是一个圆光罩,它是一个落地的,它有窗格非常漂亮。芙蓉榭赏景的主要的观赏点是在朝西的那个位置,就是临水为榭的地方。临水看什么?看我们池塘里的荷花,荷花又叫芙蓉花,故建筑的名称就定作芙蓉榭。
  江南园林,尤其是苏州园林,从建筑形式上来讲用两个字可以来概括叫“空灵”,它的线条很流畅、很细、体量不高,然后所有的看过去都比较通透,它也不是雕梁画栋,它所有的颜色都是比较素的。最重的一点就是要理解这个建筑的本身的文化意义,匾额、楹联包含了园林主人的精神与价值追求。

 

【责任编辑:管理员 】